《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
微文呈现整理的《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 篇1
《乌合之众》,第二次读,第二个译本。感觉冯译比胡译更好,因为冯译更能体现出勒庞观点警句性的力量。“乌合之众”,怎么会有这么棒的词!太喜欢汉语啦!
编排的原因,译者序放到了书后。译文和非译文的交替,给人一种潜水很久,终于冒出水面,畅快呼吸的感觉。读勒庞原文有种憋气的感觉,一开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热情还能津津有味,后面越来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观点喷发,就是断言断言断言,不解释不解释不解释,作者说仿佛在说不懂就记住吧,我肯定是对的。这也正符合作者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的大众心理操纵理论。
读的过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个群体化身而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壮汉,不断吐槽数落。读起来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读完已不知不觉受到他观点的影响,慢慢认同他的观点了。一本充满偏见、怨念、吐槽的小书,却能从出版伊始持续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觉得来的观点又总是能让人信服。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从众,便失去自我,成为乌合之众,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可是谁不喜欢那种群体带来的力量感和正确感,这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社会陷阱。就像买基金买股票,追涨杀跌,谁不是跟着跑?最后七亏二平一赚。
中译者序中说,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我认为对于读者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意识到群体的存在,而且我们随时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庞对我们耳提面命地说过群体乌合之众的特征,我们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Outside theBox,跳出局外去思考,开天眼,觑红尘:我是不是已经丧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给了群体的感性,漂浮在群体雄赳赳气昂昂的风暴之中。是的话,快快醒来。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 篇2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最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却精致、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当人们形成一个群体时别样的心态。读完关于群体的一般特征,我恍然大悟,原来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体,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个人是最简单的构成,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采取行动,这些个性并不一定在个人聚集成群后依旧保持下来。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很多人站在一起,这只能称之为拥挤,也不是心理学所研究的群体。只有当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时,才构成心理群体。
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是即将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听起来很晦涩难懂,但现实确实如此,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复杂多变的,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个人融入群体时也是如此。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周围的一群人都做了,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坏事都不例外。
心理群体最惊人的特点在于,一旦构成群体的这些个人获得了集体心理,不论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人时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论他们之间相同与否,他们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将发生变化,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正如书中所说:“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念头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发生,或不会变成行动。”就像疫情期间抢双黄连的事件一样。
书中在分析心理群体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时指出:群体更容易让人丧失责任感,宣泄本能的欲望。群体间有着传染的现象,就好像无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随时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受传染的影响,群体更易于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细致分析后,群体在我心里突然间变成了一个诡异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于群体的存在,有时可以引发最血腥的暴行,有时却又只需要一句悦耳的言辞就可以将其唤醒。
诚然,中国作为一个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国家,心理群体的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但是,公众情绪的高涨与泛滥并非是“中国特色”,任何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都会面临这样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从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历史已经让我们看到了1890年—1920年间,美国如何在两代人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相对幸福、公正的社会,抑或是1976-2021年间,西班牙如何从佛朗哥年代的压抑、封闭,变成了开放、自由、富有创造力新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纳入世界,对于民意狂热的现状,我们应做冷静理性的认识,不应消极悲观,更不应盲目乐观。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让一种模糊的情绪成为一种真正的信仰。如果当这种夸张和单纯的情绪成为一种真正能够主宰群体的力量,它对社会的伤害将难以估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现在的处境只是个过渡阶段。虽然前面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终能走过去。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 篇3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法国人,他在书中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他也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针对他的观点我也存在着不认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会,不也处处存在他所说的“群体化”现象。
就从当前疫情来看,社会自发性的进行捐款,许多明星也参与其中,但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一个大明星就捐这么点?这么抠门的!”慢慢地、种种话语接踵而来,形成群体对捐款者人身攻击,从而形成道德绑架,然而这些群众也是从个人观点向舆论中心靠拢,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论,这些明星捍卫自己的财产有何不对,但公众情绪此时处于高度敏感,他们只会觉得有钱人就应该多出钱,但是无论出多少钱,群体只会认为出的少了,从而引发“众怒”。这群体中每一个人就如一滴水汇入了整个河流,河流依然在,但这滴水却再也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是用一种绝对性的词语来叙述,虽然他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比较武断。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能同化每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就如一颗沙粒他哪怕汇入了沙漠,可他还是那粒沙,始终都能找到。
读完《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们接触到了群众这种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 篇4
真正的历史变革,并不是那些以宏伟和暴力的场景令我们震惊的事情。能够令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对思想、观念和信仰产生影响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是人类思想的无形变化产生的有形结果而已。这些伟大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寻常,是因为在人类这个物种当中,没有什么要比代代遗传的思维根基更加稳固的。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糕,这都要看具体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群体的形成:群体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那些有意识的个性消失了,一个集体的思维形成了。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作为当代一个最大的群体,也有冲动、易变和暴躁的特征,他们服从的各种冲动可以是慷慨的或残酷的、大无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这种冲动总是很强烈。他们可以因为某个暗示从最残忍的残暴转变为最极端的慷慨和英雄主义,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传说里的英雄,而非真实英雄。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过度的情感所打动。一个演说家想要靠话语打动一个群体,必须大量运用狂暴的主张。要夸大、肯定、不断重复,绝不用说理的方法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做公共讲演的演说家众所周知的论说方法。
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在无形之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某个国家活动日微信朋友圈广播传播的纪念信息,这个时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这个纪念日,一个纪念的群体就形成了;当纪念日过后,这个群体的具体人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学习,这个群纪念群体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聚集人们的感情和想法,获取不同个体的认同,也是一种群体的表现形式。积极的品牌文化宣传和良好的产品无疑有助于这个群体表现得更好。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营销也是在不断拉拢个人建立一个群体,而很多营销方式缺少文化的传播,故而显得生硬,很难获得个人的情感认同,大都是失败的。互联网的广告、营销虽然是大数据的方式推广,数据来源个人消费记录,对消费情感研究较少,故除了大数据库杀熟外,目前也没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综艺类节目非诚勿扰、腾讯脱口秀这类节目因为代入了当代年轻群体的个人情感诉求,更容易被大量的个体接受,形成新的群体。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