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静”有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静”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静”有感 篇1

在我国当今教育界反复强调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基于现实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得以倡导,并在各地积极实施,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了吗?我看不见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比存在,使学生喘不过气来.另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行为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之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继而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们这学期老师共读的书。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主要叙述笔者在一些学校参观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中确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思想在慢慢对新课程由批判转变为认同,再到身体力行的去执行新课标。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来描述当下日本教学改革的实况,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我国的相差不大。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这些话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私学,特别是孔子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对话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对话是要把沉默后面蕴藏着的声音转化为语言,对话是学习的核心问题。只有对话才能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所以现在大学里面的读书沙龙对学习十分重要。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

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情,包括家长。家长应该常常去学校了解教育。此书中,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读“静”有感 篇2

古今多少人,皆言读书是。沉浸书中,你会有感于书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会觉得眼前的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处风景。读书,让自己的视界变宽了,让生命变得丰盈,让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带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它从“学习共同体”入手,重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以每一个鲜活的日本课堂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课程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同时引领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最是书香能致远,每每阅读,便觉得自己的思想更为丰厚,头脑更具睿智,其中的“倾听教学”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来了一次宁静的“倾听”盛宴。

一、倾听疑问之音

我们的孩子还很稚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于是千万个为什么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答案。譬如我在执教《朱鹮飞回来了》这一课,课堂上我从质疑课题导入,问:“会提问的同学是会读书的同学,对于课文的题目,你们有疑问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老师,朱鹮为什么会飞回来呢?”“老师,朱鹮之前去哪啦?”“老师,朱鹮是一种什么的鸟?”……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仔细倾听,微笑着加以肯定,并一一记在心里。随着教学的进行,有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给予了解答;有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我则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寻求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课,教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仔细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激起了无限精彩的浪花。

二、倾听争论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上我更喜欢听到孩子的争论之音。譬如我在引导他们如何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习作,芸说:“应该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来写,比如诚信。”月反驳说:“诚信作文太过普遍,没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则平静地说:“好作文源于生活,‘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就可以写出好作文。”……孩子们的想法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当他们因为问题在课堂上发生争论时,我却觉得这比什么音乐都动听。对于他们的思考,我认真倾听,及时判断争论的焦点,并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别人的发言,培养他们思维的清晰性、综合性。一堂课因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而变得更加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精彩的课堂。

三、倾听意外之音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会影响课堂秩序,有的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多数老师会不予理睬,或加以训斥。其实,学生有时候的插嘴是因为他有感而发,教师若能仔细倾听,及时读懂,对教学也会起一定的帮助。譬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当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室一隅忽然传来了一声鸟叫声,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定睛一看,原来是明,如果此时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批评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举,我说:“明情不自禁地学着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我想他一定是深刻体会到诗人的那种情怀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也缓和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明也认真地听起了课来。诚如,孩子在课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发,教师则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这意外之音变成动听之音,共同推动课堂的前进。

佐藤学教授曾说过:在学生中培育互相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其实,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倾听也在无意间营造了一个融合、润泽和安全的言说环境,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的关系。这时候的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讨论交流之中。所以,倾听吧,老师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响亮的,还是轻微的,是自信的,还是胆怯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读“静”有感 篇3

曾经,寂静的世界钳制了她,而她终靠自己的努力,让心灵冲破寂静,谛听世界。她,就是《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主人公,施颖。

施颖在一岁的时候发了一次高烧,因此失去了听力,她的世界就此寂静了下来。虽然听不到声音,她仍然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对这个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施颖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其他的伙伴都背起书包去上学,自己也渴望去上学。她的妈妈把她送进了一所不具备特殊教育的学校里。上了学后,施颖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她虽然没受过一天特殊教育,却也能写很多字。后来,进入镇江特教中心读书,学会了手语。接着,又进入了美甲班,开始学习美甲技术。短短两年,她便技压群芳,成为美甲组的领军人物。班上一位姓刘的同学下肢截瘫,每天坐轮椅上课,她便承担起起照顾刘姐的任务。不久,施颖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铜奖和六万元的奖金。她把这六万元的三分之二都捐给了学校,剩下的交给父母补贴家用。

施颖热爱学习的精神感动了我。看见别的孩子上学,她的嘴吮吸着小手指,羡慕极了。上了学后,虽然听不见,却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教室里、走廊里,操场上,到处留下她看书的身影。家里专门为她设置的“说话墙”上写得密密麻麻,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努力。可见,她是多么的热爱学习。进入了镇江特教中心读书,又狂热地学习手语。从狂热这个词可以看出,施颖多么渴望敲开这个世界的大门,与人交流。接着,又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铜奖的好成绩。也许,有人说她因为聪明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没错,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双耳失聪的背后,她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施颖那颗善良的、关心他人的心感动了我。施颖见班上比她大十几岁的刘姐下肢截瘫,活动不方便,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刘姐的任务,每天帮着买饭买菜,打谁洗碗,洗衣晾衣。可见她多么关心别人。但刘姐并不领情,她把施颖看作竞争对手,冷嘲热讽。如果是我,我一定不高兴再照顾刘姐了。而施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觉得刘姐确实需要人帮助,便把委屈埋在心里,继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刘姐的生活起居。从这儿,我觉得施颖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尽管刘姐不领情,她仍然真诚地帮助刘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刘姐被施颖的诚心打动了,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的好友。

施颖无私奉献的爱心和孝心感动了我。她参加比赛获得的六万元,没有用来给自己吃喝玩乐;没有用来给自己买生活用品;也没有用来给自己乔装打扮……而是拿出这笔钱的三分之二捐给学校添置美甲设备,剩余的交给父母补贴家用。自己,却什么也不要。她笑着打着手语:“没有学校的培养,老师的精心教导,哪有我的今天呢?”我感动了,她是多么的充满爱心和孝心。

一个双耳失聪的女孩,是那么的热爱学习,那么的的善良,那么的充满爱心和孝心。我不禁喜欢上了她,因为她爱这个世界,对世界充满温情善意。

读“静”有感 篇4

虽然她的世界是寂静的,但是她能用心聆听世界,用心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人生的妙处,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模拟外交官》中《在静寂中聆听世界》的主人公施颖。

可怜的小施颖因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而双耳失聪,从此有声音的世界离她远去。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施颖渐渐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自己的小伙伴们都被上了书包,上学去了。要上学成了小施颖心中最强烈的愿望。一天爷爷奶奶农活回到家中,找不到小施颖,这可急坏了爷爷奶奶们,只得打电话让施颖的爸爸妈妈回来帮忙找施颖。找了好久,终于在小学的秋千上找到了施颖。妈妈看出了女儿心中的渴望,便带她去找校长希望校长能够收留施颖在上学,校长答应了!虽然她听不见,但是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后来,残联找到了施颖的妈妈,建议她将施颖送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妈妈同意了。施颖便开始狂热的学习手语,学会用手指与人交流。为了生计,为了不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她开始学习美甲。学校派成绩斐然的施颖到南京去参加美甲集训,一位姓刘的同学下肢截瘫,生活难自理,时便主动照顾刘姐,可刘姐不领情,还将施颖视为竞争对手,冷嘲热讽,施颖依然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刘姐。刘姐终于被施颖感动了,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不久,施颖参加了全国职业大赛,获得了铜奖的好成绩,并且得到了六万元的奖金,可施颖做出的决定是三分之二捐个了学校,其余三分之一交给爸妈补贴家用,自己一分都没有得到。

读了这感人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施颖真心爱学习,而我只觉得上学是一种任务,作业是一种负担。施颖虽然双耳失聪,但依然是那么的爱学习,渴望学习,和施颖相比我有什么理由不用学习呢?虽然她双耳失聪,但她依然能成绩斐然。这要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呀!在别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施颖在背后要做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因为她听不见!所以她的成功要比别人付出的汗水多得多。我是一个正常人,在学习上、生活中应该比她做得更好。虽然同学对她冷嘲热讽,将她视为对手,可她依旧无微不至的照顾同学,待同学如春天一般温暖。我又怎能与同学小气、怎么能与同学吵架、打架呢?她是那么的无私,将钱献给了学校,将钱给了父母。我一有了钱想着的就是去买玩具,买零食,一心只想着自己,一点都没有顾及他人。施颖是那么的知恩图报,她说:“没有学校的培养,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哪有我今天呢?”其实她是靠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取得成功的,但她却是那样的谦虚。与她相比,我觉得惭愧,以后以施颖为榜样,做一个热爱学习,奋发向上,热情待人,知恩图报的美德少年。

美德是一种风尚,为的是一股力量。美德是一盏灯,照亮心灵深处和前方的路,美德是一阵雨,冲刷心灵的污垢。美德是一朵朵为生命的诺言而绽放的茉莉花,清香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