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稀缺读后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稀缺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稀缺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读后感 篇2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

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稀缺俘获大脑产生的积极效果——“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机、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么……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凭一己之力完成很难做的事情。

这不是很好吗?回答是不一定哦。专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也叫隧道视野)”。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事情,不会通过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这本书与俄国有关。——伍迪˙艾伦”

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战争与和平》虽然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只是知道了和俄国有关。如果用普通读书方法20分钟,至少是可以读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绍或目录,甚至第一章也读完了。记住的远远要超过速读所获得的东西(至少会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吧,本人也没看过纯粹猜的)。

引用书中的原话;“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故事:一位最重要的大客户通知你,他要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公司去。你请求他最后听一次你的推介,他答应了但只有第二天有时间。于是,你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暂缓了其他工作。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推介的准备上,但有一件事没有办法推掉:女儿当天晚上要参加城市冠军杯垒球赛。不去看比赛的念头划过脑海,但一番挣扎后,“好爸爸”的一面还是战胜了这个念头:对于女儿来说,她的这场比赛就像第二天的推介会一样重要。在赶往比赛的路上,女儿突然想起自己的幸运符落在家里了。还没掉头回家取幸运符,你就开始冲女儿大发雷霆。等你的情绪稳定下来时,已经太晚了。女儿对当天晚上的比赛感到惴惴不安,现在你的脾气让她更害怕了。本来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现在却让你们之间充满了紧张气氛。看比赛时,你一点也不享受。脑子里一直想着第二天要做的PPT。你也知道,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做PPT,可就是不能集中精神观看比赛——你很是心不在焉。女儿在比赛间歇偷瞄了你一眼,她看出了你的心不在焉。但你很走运,女儿的球队获得了胜利,庆祝的欢乐掩盖了你犯下的错误。但不可否认,当晚得你,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稀缺会减少带宽——减少其当下用得上的容量。就像故事中说的,你总想着做PPT这件事,它占用了你大脑思考的带宽,你的愤怒、心不在焉把整个晚上的都搞糟了。

稀缺的本质——没有余闲。

试想一下,如果是下星期做推介的话还会发生这些事情吗?

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宽裕阶段所犯下的错误。要控制好余闲不能太多,多了会产生拖延和分心;少了会管窥和带宽不够。通过外力将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窥”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应稀缺,要在富足和宽裕时开始行动。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追着事情做比被事情追着做要好很多)。

书里还说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还有大量有趣的心理学案例和作者做的心理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稀缺读后感 篇3

近来,看了一本比较深奥的书,名叫《稀缺》,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且文字枯燥乏味,我利用断断续续的片段时间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当时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不解,但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这本书中讲的都是我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一下子感触良多。

我常常会处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困境中,尤其是最近。感觉自己非常的忙,很多事情需要完成:课堂作业、考试、毕设实验,但是又拖延,又偏不急着做,事情越积越多,到最后期限时,熬个夜,敷衍敷衍一下就当完成了,完成的质量还不高,最后总结困境时总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确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到了下个任务阶段,依旧如此行事,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事情完成的不好,被批评了后还不知悔改,心里还想着下次搞点事情,搞得完美一些,没想到做的时候还是老毛病,还是拖延症造成的后果,但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我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这本书通过各个学科的研究案例,将这种感觉、现象具体化了,形成一种理论,我就是在平时时间充裕的时候浪费时间,放纵自我而导致了后期工作的稀缺,而这种稀缺导致了我的认知能力、控制力、注意力大幅度下降,所做的事情的质量也一直在下降,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盼望着能够早点读到解决稀缺问题的方法,不过很可惜的是作者没有给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这样看,稀缺是存在我们的骨子里的,我们只有常常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稀缺,在自己浪费时间的时候提醒自己,让自己忙起来,我个人认为,稀缺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当任务下达的时候,我们马上做,尽快完成,这样不仅有很多时间去完善自己做的事,也不会害怕其他任务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这样淡定从容的做事情才是一个可能成功的成熟的人的做事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本书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富含哲理,有的时候,意识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抵消影响。

用书中的最后一段做结,“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搏,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去接受稀缺,因为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心态!

稀缺读后感 篇4

虽然本书读起来有点辛苦,因为有很多新的名词,稀缺,管窥,借用等。但是本书一大好处在于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并不是自己的能力引起的,而是稀缺的心理造成的。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人从自责中走出来,结合书中的建议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说类似“我就是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这种话,自暴自弃。

比如,裸辞中的金钱焦虑。即使你在裸辞前根据理财书中的建议准备了六个月的准备金,但可能从第二个月开始,你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缺钱,买生活必需品时也会花很多之间去比价,纠结买不买。看到一些“快递赚钱”的文章,也会不自觉的想要点进去看一看,甚至还会去实践,想去碰运气似的赚一点点钱。大量的时间资源被浪费。

作者提出应对稀缺最有效的方式是有空闲。我认为六个月的准备金根本不足以让你去认真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或者下一份工作要找什么,至少要准备一年的生活准备金。两年当然更好。

你有了余闲之后,可以花时间去尝试,比如找一份短期实习等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一年时间,与六个月时间相比,你可以尝试(犯错)的次数都多了很多,你更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