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俗世奇人》课文读后感

2025/10/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俗世奇人》课文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俗世奇人》课文读后感 篇1

这个寒假我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小月杨楼结交李金鳌这篇故事。

其中讲述的是小月杨楼的戏班由于遇上了大雨,遇到了困难,此时他不得不去找李金鳌帮忙,他不但帮了忙,还帮戏班回省。一次,李金鳌和他的兄弟们快要饿死,他向小月杨楼求助时,不光没有麻烦他,还谢绝了小月杨楼的谢礼。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李金鳌最后给小月杨楼的一句话:“我和你交朋友,但我从来不交钱!”这句话令我久久难以忘怀,一般人都是帮了点小忙就争着要钱,你给了他还嫌少。再说李金鳌在天津其实不是非常富裕,甚至有点穷苦,就连他的住处也是旧东西,和坏东西。更何况那些家境富裕、朱门酒肉臭也要继续伸手要钱的富家子弟。

他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老师,老师的工资不算太多但是老师总是毫无怨言的为你解答一切难题,而且当老师自己有困难时,也只是像李金鳌那样不麻烦我们,让我们做的都是些力所能及毫无难度的事。老师也想李金鳌那样,从不接受谢礼,老师认为,教好学生,就是自己应该做的。现在的社会,像李金鳌一样的人,还能像以往的好人一样多么?

我们大家一定要做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李金鳌”,或者做被人帮助,回报别人的“小月杨楼”,但是我们可不能做伸手要钱的“富家人”,和因帮助求回报的人。

《俗世奇人》课文读后感 篇2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每篇都着墨不多,个个人物活灵活现,都快从书里跑出来了。这真可谓是一部佳作!

“俗事奇人”顾名思义,就是平凡世界中的奇人。从生动幽默的故事里,揭示出许多深刻而严肃的道理。

张大力一把举起石锁,却粗心大一没看下一行字,细心多重要,让张大力白欢喜一场;刷子李教导徒弟:苦练才能出真功,其实也在教导我们这些读者;苏七块虽立下规矩,还是待人宽容,私底下给华大夫七银元,我可是打心底佩服他,宽容又不是原则,华大夫那种记牙不记人,将他对职业尊重、负责的精神给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想到这儿,我感由心发。小时候我练字,当时我还是各新手,有几次,我怎么写也写不好看,老师批评我,教育我,我无地自容。回到家里,便对着笔赌气“写什么写,我不想练了!”看了《俗事奇人》,我悔当初,才知道学好本领就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当初的想法真是不应该!和《俗事奇人》中的“奇人“相比较,我这一点点苦能算个什么呀!

让我们在赛道上赛跑,摔倒了,要爬起来再跑。

《俗世奇人》课文读后感 篇3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为了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从他九岁开始,我们以“每人读半本”的亲子阅读方式,共同读了不少中外名著。这些书籍不再是只有三言两语的绘本,而是几乎全是文字的“砖头”。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在我们的家里数量最多的东西,或许不是袋子里的大米,而是在每个房间的书架上“立正站好”的书籍。袋子中的大米只能果腹,且越吃越少。但书本里的知识却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带给人的感悟也越来越多!在这众多的书籍之中,我问孩子最喜欢哪一本,他竟然脱口而出:《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共有17篇作品,是作家冯骥才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冯老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这本书中的故事短小精悍,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之所以奇特的地方。有的用正面描写,有的用反面衬托,或者以物讽人,或者先抑后扬。俗世之人固然技艺高深莫测,而作者的写作手法更是让爱学习的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每读一篇故事,我们不仅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更是从其他方面汲取营养。

首先,学习做人的品质。刷子李的粉刷技术精湛,却做人低调。大回的钓鱼技术不同凡响,但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结局悲惨。小杨月楼和李金鏊,他们的情义看似平淡如水,却又是情深义厚,是很值得我们在交友过程中借鉴学习的。其次,学习说话的艺术。在《死鸟》这个故事中,贺道台“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最终却在一只八哥面前输得一败涂地。好话与坏话,稍不留神就被八哥听了去,成也八哥,败也八哥。故事于讽刺中寓意深刻!好嘴杨巴特别擅长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和左右逢源。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可见,再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营销方法,才能真正长久生存下去。说话的艺术真是变化莫测,正如古时候的纵横家一样,凭一张嘴能退千军万马,也可招来杀身之祸。最后,故事中关于做人的规矩也是让人感悟颇深。比如,“背头杨”这个人物,明明是一个女人,却偏要以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好在最终她改回了她本该有的样子。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发生在我们当下生活中的故事。有的人偏要在动物园的猛兽区下车,还不加防范,以至于酿成惨剧。另外,政府立法不允许酒驾,但是仍有那么多的“醉猫”上路,害人害已。

而在”苏七块”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看起来脾气格色,其实内心却非常善良的杏林高人。哪怕他的规矩不能破,也依然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钦佩!“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每一本书都能在不同的时期给人以不同的启示,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今天重读此书,终于理解了孩子为何如此喜欢这本书。《俗世奇人》中看似平凡的人和事,背后是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俗世奇人》课文读后感 篇4

近日,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俗世奇人》,书中的刷子李令我印象深刻。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刷子李技艺高超,是他多年练就的本事,他的徒弟曹小三亲眼目睹了师父刷墙的绝技。 为了证明自己的名气,刷子李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假如刷过墙之后,身上有一个白点,就不收钱。刷子李刷墙多年,刷的墙始终天衣无缝,令曹小三佩服的五体投地,写到这里作者忽然笔锋一转,写到刷子李身上有一个白点。

令曹小三没想到的是,师傅却主动说:“小三,你是看到我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了吧。”说完,师父一扬手,那个白点就不见了,一放下手,那个白点又有了,原来,那个白点只是师父抽烟时烧的一个小洞,映着里面的白衬裤,就跟刷墙时滴上去的白浆一样。

读完了故事,我觉得刷子李的本事技艺超群,并且书中的泥人张、刻砖刘、风筝魏等他们都是凭自己本事来赚钱的,因为他们勤学苦练,才能有今天的一番成就,我们要像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

今天,我读了有冯骥才撰写的《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让我明白了:会做得不一定比会说的强,但是做生意的,不仅要有一手好本领,还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杨七和杨八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在清朝末年的天津卫,有两个兄弟卖茶汤。一个手艺了得,名叫杨七:一个口才了得,名叫杨八。生意非常红火,像做大买卖的一样。一次,杨八在给李中堂送茶汤时,李中堂因为不知道茶汤上的是碎芝麻,误以为是尘土,就摔碗大怒。杨八见此情景,连忙跪下,用委婉的语言告诉了他“小的该死,不知道大人您不吃芝麻!真是该死!”就这样,中堂大人知道后,没有怪罪他,还赏赐给了他一百两银子。从此,让“杨家茶汤”这个名字变为了“杨八茶汤”。而杨七呢,渐渐的埋没,无人知晓。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绝活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真是这样,杨八之所以能让“杨八茶汤”闻名天下,是因为他有一张好嘴。而这,就是他的绝活,一个让他可以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的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