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学习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五壮士的“壮言”、“壮行”、“壮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3、尝试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xxxx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
2、重视自主学习,激发主体潜能: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
⑴ 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
⑵ 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一句,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想想看,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前三部分,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相机画悬崖图:
板书:
接受任务、歼敌诱敌、引上绝路。
涂红课题中的“壮”字。)
二、 引导归纳学习目标
三、自学讨论,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1:五壮士顶峰歼敌的场面),可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谈谈你看了录像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
顶峰歼敌。
2、课文又是怎么描述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四、五两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女同学读)
自学课文四、五两部分:
⑴ 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 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告诉老师,哪些语句让你最受感动?
① 说说看,为什么这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
② 自由品读,体味这些语句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③ 同桌对读;师范读后让学生评点;生齐读。
④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⑵ 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你。
① 学生质疑。
② 学生解疑。
③ 播放录像2: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重点理解词语: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选择跳崖的原因。)
师相机板书:
英勇跳崖。
⑶ 理解得真棒!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正如课文结尾所说的──(生齐读最后一节)
⑷ 是呀,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生行礼)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我们饱含xxxx的诵读吧!
(生齐读第五部分课文,会背诵的可试着背一背。)
四、总结谈话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人民永远怀念为国献身的英雄们!
五、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照例拿出摘抄本,把本课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六、自由作业
学了课文,你们回去想做什么?
(生自由说。)
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喜欢哪项就做哪项,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学习并掌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理解。
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教学准备: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文本。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单词卡片或图片卡片,用于词汇教学。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兴趣,并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
Step 2:故事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出示单词卡片或图片卡片,教授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如“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等。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示范或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Step 4: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任务,如扮演五壮士中的一员,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表达对故事中某个情节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利用之前学习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表演。
Step 5:展示和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看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Step 6:总结和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你认为五壮士为什么要选择牺牲?”、“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故事?”等,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读后感,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的描述。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抗敌的事迹。
2、学习五壮士的英勇精神和高尚品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被称为“壮士”,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或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读音,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三)细读品味,感悟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五壮士英勇行为的语句,反复品读,感受他们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风貌。例如:“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等句子。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被称为“壮士”。例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勇敢,副班长葛振林粗中有细,战士宋学义勇于献身,胡德林和胡福才机智勇敢。”等语句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五壮士英勇精神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或纪录片,加深对英雄事迹的.了解和认识。
鼓励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故事或事迹,举办一次班级故事会或展览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和思考成果。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和收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五壮士的精神风貌,做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学习并掌握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复述。
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
故事情节的`复述和表达。
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文本。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Step 2:故事复述(15分钟)教师简要复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忆并补充故事情节中的细节。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关键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关键词汇,如“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等。教师解释这些词汇的意思,并给出一些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然后,让学生进行词汇操练,例如进行填空、造句等活动。
Step 4:合作复述(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复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每个角色需要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同时尽量使用关键词汇。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供帮助和补充。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5: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关键词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这些词汇。然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读后感,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读后感,并在作文中使用本节课所学的关键词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