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寒假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梭罗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
这本《瓦尔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罗独自生活在湖边的点点滴滴。他过着极简的生活,自己盖房子,自己种地,在湖上钓鱼,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质的他,在本书中记录瓦尔登湖的四季变换,记录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听到瓦尔登湖冰面冻裂的声音,那像是低沉的闷雷声。
他观看工人在湖面凿冰,以备夏天使用。
他在湖边的密林里散步游荡,观察蚂蚁打架,聆听鸟儿歌唱。
他能详细准确说出那些动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个博学多知热爱自然的人。
他甚至测量出了瓦尔登湖的准确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进步,认为物质条件只是服务于这个目标,谁要是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终目标,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对改善物质条件,他反对的是那些被物质所困陷入欲望陷阱的人们。这一点,对现在的人们是一种启发。如果想活得更快乐一点,就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奔波劳累。也有些人,天天旅游,买得起上万元的包包依然觉得空虚。
梭罗用他在湖边生活告诉大家,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多么豪华的住宅,也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让大家和他一样隐居生活,他是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现在的社会如此的焦虑,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安静祥和,没有争吵,有的是大自然刚醒的声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态度。那真的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不过又有谁能完全超脱社会去过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这样的社会下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被欲望的世界迷花了双眼,忘记了自己是谁。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
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
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
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
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我还记得富人和渔夫之间简短但有意义的故事:当渔夫悠闲地享受微风,海浪简单、沉闷、悠闲时,富人教渔夫努力奋斗赚钱,这样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记烦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吗?渔夫回应道。
某种程度上,比起富人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像个聪明人,找到了通往内心的捷径,简单朴素。仓民离缅甸很远,人员还没配齐。目前大部分人明显选择了致富之路。为了一个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不断为所谓的诗意和距离而奋斗,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无法逃避。
不过梭罗大概能理解渔民的智慧。他选择了独自走这条瓦尔登湖的捷径。湖边的丛林里竖立着一座木头房子,几十块钱,一幅简单生活的画面在《瓦尔登湖》慢慢展开。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试图直接面对生活的本质,违背命运,吸收生活的所有本质,从而彻底摆脱一切不是生活本质的东西,把生活推向死角,过滤到,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所以,他不需要茶和咖啡,不需要黄油、牛奶和鲜肉,所以他不需要用它们来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来钓梭鱼,然后用梭鱼做诱饵来钓鲈鱼。他的生活就是一年工作三四十天养活自己。那是森林里的第一缕晨光和淡淡的夕阳,鸟儿和松鼠的啁啾,豆田里的自由劳动,朋友们时不时的来访,远离城镇的喧嚣,对邻居的关心,对清澈无底的淡绿色湖泊的热爱和依恋。无论是寒冬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的林中漫步,融入瓦尔登湖都是对简单舒适生活的不羁追求。
当人们谈论金钱时,梭罗断言满足灵魂的需求是没有用的。这大概是一个在追求极简主义的道路上不屑金钱的不羁灵魂;正是这种对金钱的判断,让梭罗避免了重复做富人的错误,以简单的方式追求最不复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复杂。希望你能和梭罗一起在《瓦尔登湖》的岸边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欣赏鸟鸣虫鸣,破冰开湖,共享极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