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中班数学教案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中班数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比高矮

生成背景: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2.掌握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发展观察力与比较判断力。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有序操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高矮不同的三个动物卡片、高矮不同的小牛卡片分两次投放)

2、教学ppt。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

(欣赏ppt相关内容)师:这是谁啊?猜猜小熊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能帮忙将气球取下来吗?(请高矮不同的两名小朋友)

小结:原来他们两人一个高,一个矮。

二、观察ppt图片,了解比较高矮应站在同一高度。

师:小熊谢谢小朋友帮他拿到了气球,现在小熊准备回家了,他看见了两个娃娃在比高矮。你们看得出来他们谁高谁矮吗?(露出两个娃娃的头部)猜对了吗?(再露出图片的下半部分)。他们一个站在地上,一个站在椅子上能比得出高矮吗?应该怎样比?

小结:原来比高矮应该站在同一水平线高度。

三、比较三个动物卡片的高矮,并将其按高矮排序。

师:小熊也想跟他的朋友比高矮,他找来了猴子和老虎。请小朋友一起帮帮忙,将他们三只小动物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一排。(同时出示从矮到高的标记图)一定要让小动物站在同一高度哦!(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排列的,谁个子最高,谁个子最矮,谁排中间。

四、幼儿比较四张动物卡片的高矮,再次操作。

师:小牛们听说小动物在比高矮,也被吸引过来了。(ppt出示四头高矮不同的小牛)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头小牛,再跟原来的小熊、猴子、老虎比一比,看看小牛应该排哪个位置合适?(幼儿再次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操作纸。

五、音乐游戏“找朋友”比较高、矮、一样高,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想不想学小熊来玩一玩比高矮的游戏呢?那我们一边唱找朋友,一边和同伴比一比,并说一说:我和xxx一样高,我比xxx高,我比xxx矮。

教学反思: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中班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高矮,知道比高矮的标准,值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

2、有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二、量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平面上。

难点:知道与不同对象比有不同的结果,感知高矮相对性。

三、材料与环境的创设:

三种颜色大插塑积木若干;操作小方块积木若干3欢快、轻松的音乐;气球二只。

四、设计思路:

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必备知识,幼儿也具有认识初步量的知识的可能性。

依据素质教育及新纲要的要求,通过创设相应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用积木搭高比赛、找朋友比高矮等,引导幼儿自己去体验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即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高矮的量概念。

五、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六、活动过程:

1、情景感知

(1)出示悬挂着的气球。

请两位幼儿来拍气球,引导其他幼儿观察:一人拍到,一人拍不到。

(2)引导讲述:为什么××拍到了气球,××拍不到?

——引出“高矮”比较,初步感知“高矮”。

2、体验理解

(1)请两位幼儿同时在桌面上进行大插塑积木搭高比赛:

听到信号后马上停止,比比谁搭得高。

(2)请两位幼儿同时在桌面和椅子上进行搭高比赛:

引导判断:“谁搭得高?能比出来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不在同一平面上”。

“要比出高矮怎么办?”

——“都放在桌子上,或都放在椅子上”。

(3)请三位幼儿同时在桌面上进行搭高比赛:

“××比××高,又比××矮”。

——引导讨:X×一会儿说是高的,一会儿说是矮的,那么它到底是高还是矮呢?(引导感知,高矮是相对的,与不同的对象比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4)集体搭高比赛:

用小方块积木进行搭高比赛,先二二结伴比高矮,再在一组中比出最高和最矮的。

3、内化迁移

(1)随着轻松的音乐找朋友,找到

朋友后比高矮。

(2)二二结伴比,也可三、四个同伴一起比,找出最高最矮的朋友。

七、活动延伸:

(1)弟弟、妹妹幼儿分两大组,按个子从矮到高排好队后到户外活动。

(2)教室中的用具亦可比高矮,如组合柜最高。

教后感:

四五岁的幼儿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在比较高矮时,引导幼儿感知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理解高矮是相对而言的,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外部,而数理逻辑知识来源于入的内部。因此,幼儿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主要来源是幼儿自己本身,即数概念是每位幼儿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结合数学教育这一特点,我创设了相应情境,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体验理解,并内化迁移为自己的概念知识。

中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不同,并初步感知高矮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高矮不同后面贴磁铁然后圆柱体卡片.高矮不同的粉笔

学具准备.每个幼儿有2-3块高矮不同的积木。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小飞机,(双手平肩伸开,走动时双手平肩可微往左往右倾斜状。老师念儿歌:我的小小飞机轰隆隆隆响,

小小飞机飞呀飞呀飞得高,我的小小飞机轰隆隆隆响,现在已经到站请你停下来,轰----"蹲下来")。请小朋友回座位。

2.集体活动.老师问:刚才我们玩开飞机的时侯开始飞得.小小飞机飞呀飞呀飞得(高)最后停下时是飞得(轰----"蹲下来)矮,引导幼儿

念高.高.矮.矮。今天老师带来了3张图片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排队,请看看里面的圆柱哪个高,(把第1张贴在黑板上),哟

还有2张也请比一比哪个高(把第2张贴在黑板上),那这个圆柱就是最(矮)的(也把第3张贴在黑板上)。

小结.用手指着图片一个比一个矮,反过来指一个比一个高。(也进行了排序)高和矮是相反的对应关系。

3.游戏操作活动.请小朋友取积木高矮放在自己的手里,老师说:请你把积木高的举起来,现在把矮的积木举起来。(反复几次)老师举

高矮不同的粉笔举高小朋友说高,举矮的小朋友说矮,也反复几次。

4.观察活动.小朋友都很聪明。我们今天都知道了:比较--高和矮。小朋友看看我们教室和周围:那些东西高那些东西矮,(控制课堂

常规)老师要请坐得好举手的小朋友回答(请1个小朋友和老师比一比:老师高.小朋友矮,大树高.小树矮,桌子高.椅子矮.

被子叠起来高.枕头矮等等)(会观察动脑的好娃娃,表扬小朋友哈)回去后小朋友同爸爸妈妈玩,看看家里和街上那些东西

高,那些东西矮。

中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不同,并初步感知高矮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高矮不同后面贴磁铁然后圆柱体卡片。高矮不同的粉笔

学具准备。每个幼儿有2—3块高矮不同的积木。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小飞机,(双手平肩伸开,走动时双手平肩可微往左往右倾斜状。老师念儿歌:我的小小飞机轰隆隆隆响,

小小飞机飞呀飞呀飞得高,我的小小飞机轰隆隆隆响,现在已经到站请你停下来,轰————"蹲下来")。请小朋友回座位。

2.集体活动。老师问:刚才我们玩开飞机的时侯开始飞得。小小飞机飞呀飞呀飞得(高)最后停下时是飞得(轰————"蹲下来)矮,引导幼儿念高。高。矮。矮。今天老师带来了3张图片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排队,请看看里面的圆柱哪个高,(把第1张贴在黑板上),哟还有2张也请比一比哪个高(把第2张贴在黑板上),那这个圆柱就是最(矮)的(也把第3张贴在黑板上)。

小结:用手指着图片一个比一个矮,反过来指一个比一个高。(也进行了排序)高和矮是相反的对应关系。

3.游戏操作活动。请小朋友取积木高矮放在自己的手里,老师说:请你把积木高的举起来,现在把矮的积木举起来。(反复几次)老师举高矮不同的粉笔举高小朋友说高,举矮的小朋友说矮,也反复几次。

4.观察活动。小朋友都很聪明。我们今天都知道了:比较——高和矮。小朋友看看我们教室和周围:那些东西高那些东西矮,(控制课堂常规)老师要请坐得好举手的小朋友回答(请1个小朋友和老师比一比:老师高。小朋友矮,大树高。小树矮,桌子高。椅子矮。被子叠起来高。枕头矮等等)(会观察动脑的好娃娃,表扬小朋友哈)回去后小朋友同爸爸妈妈玩,看看家里和街上那些东西高,那些东西矮。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教学目标有两点:

一是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学习区分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说出比较结果。

教学重点是: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是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以观察贴绒教具,目测比较高矮引入新课,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使幼儿用眼睛去发现比较高矮。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使幼儿对高矮的学习进行巩固,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第四部分我设计了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高矮的不同。第五部分我设计了让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教学中我能按备课的设想去讲授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认识到几点不足:

在幼儿动手操作比物体高矮时,过于牵制幼儿引着幼儿说出比较结果(此块设计时怕幼儿出现随意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课下来我有这样的感受,幼儿天真的话语才是幼儿的天性,不应该怕幼儿说错,说错时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在练习说高矮时有的幼儿还出现了怯场不敢表达,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加强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幼儿说完整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