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科学教案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科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旅游去”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暑假期间大部分小朋友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他们互相交流着各自去过的地方,回忆着愉快的旅游经历,意犹未尽。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她们都知道去旅游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还要买票。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热点话题,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算出算式题上的得数(票价),等幼儿基本了解游戏规则后,再请幼儿进行第二次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求幼儿算出算式题的同时还要将票价和相应的交通工具连起来,让幼儿体验算式题在生活中的基本运用,激发幼儿学习加法式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计算加法式题得出票价,将票价和相应的交通工具连起来,并理解加法式题的意义。

2.体验式题在生活的运用,有学习加法式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包、算式题卡和答案卡。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

1.我们都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旅行,每次去旅行我们都会乘各种交通工具,你们都乘过哪些交通工具呢?(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

2.每次乘飞机我们都要买票,每种票子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算一算各种交通工具的票价,一起旅行去。

3.游戏反复进行,等幼儿熟悉玩法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来扮演某种交通工具的司机,并发出指令。

小结:原来只要我们算出算式题卡上的答案,就可以乘坐相应答案的交通工具去旅行啦!

二、模拟旅行——我的火车就要开——体验假发的.不同,乘坐的交通工具也不同。

关键提问:(游戏前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算式题卡)

1.教师扮演某种交通工具的司机,发出指令:“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开到北京去,有票的乘客请上来!”(教师出示答案卡3)

2.持有该算式题卡得数“票子”的幼儿(即:1+2=、2+1=、3+0=、0+3=),凭票子上车,直到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开走,游戏结束。

3.游戏反复进行,等幼儿熟悉玩法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来扮演某种交通工具的司机,并发出指令。

小结:原来只要我们算出算式题卡上的答案,就可以乘坐相应答案的交通工具去旅行啦!

三、第二次模拟旅行——游戏前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算式题。

关键提问: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可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朋友们选择旅行的交通工具。

2.要求

请大家来算一下黄色车票上的算式题的答案用笔写在旁边,答案就是车票的价格。

看看每种交通工具上的数字,结合算式题卡的答案,就可以选择相应的交通工具了。

用线吧车票和各种工具连接起来。

找一找没有价格的空白车票,写上算式题,帮助乘客补票。

3.幼儿操作

小结:原来在生活中运用加法,能便于大家解决很多困难。

四、活动延伸

1.游戏可以改成“我的汽车就要开”,模拟在上海各地旅游。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学习风的特征。

2、激发幼儿以科学活动的兴趣。

3、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可以填充气体的玩具、一盆水、吸管、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请幼儿观察教材P11页的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玩的是什么玩具,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玩过?

2、请玩过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

3、请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图中的玩具可以这样玩?

二、指导幼儿做实验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书上的图,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做几个实验。

2、下面我要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第一个实验。

3、让幼儿自操作,教师指导。

三、活动小结

1、教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并边演示边进行说明。

2、教师对幼儿的表述进行小结,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在自己家里找一找,看一看用哪能些东西可以找到空气。

活动反思:

风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这节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关于风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简单常识。我最大限度的调动自然资源,选择生活中可利用的实物进行了此堂课,让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风,只有让幼儿亲自感受到风的存在,才可以体会到单凭口说理解不了的知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了解潜水艇下沉,上浮的原因,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潜水艇。

技能目标:

1、通过潜水艇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通过活动锻炼幼儿动脑思考的能力

3、通过反复的实验了解潜水艇上沉与下浮的过程以及简单的原理。

采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法、探索发现法、动手实践法、比较法。

准备材料:

幼儿材料:塑料瓶、医用注射器、胶皮管、重量铁杆

教师材料:潜水艇图片

实验步骤

1、将瓶盖拧下

2、用胶皮管连接瓶盖

3、用胶皮管连接注射器

4、将重量铁杆放入瓶中

5、将瓶盖拧紧

6、备水

7、将注射器活塞拔出,使瓶内注满水,两孔冲下

8、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出示潜水艇图片。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潜水艇)

2、谁知道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浮在海上,还可以潜入海底)

3、让幼儿想像一下鱼在水中沉浮时的样子,他们是利用什么来完成浮与沉的?(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鱼鳔并让幼儿了解鱼鳔的用处:鱼是因为有了鱼鳔就能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是鱼鳔控制着小鱼的沉与浮,当鱼鳔里充满空气时,鱼就能上浮;小鱼想下沉时就将鱼鳔里的空气排出来。看,小鱼就像小潜水艇一样,在水中自由上下,简直就是“活的潜水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1)首先请幼儿探索材料的名称和特征(即材料的名字、材质、形状、颜色等,并请幼儿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里可以见到)

(2)接着请幼儿探索材料的关系和作用:潜水艇模型是做什么用的?医用注射器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实验中是做什么做的呢?塑胶管是安装在哪里的?铁杆有什么作用?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将重量铁杆放入潜水艇模型中

(2)将罐子沉入水中将潜水艇模型中的气体排出

(3)塑胶管一头接上注射器,另一头插入瓶盖上的.孔中

(4)注意:注射器一定要处于拉开的状态,为了把空气打进去。

3、总结:在实验中,潜水艇中注满水时,潜入水下,当拉动注射器时,水被排出,重量减小,所以潜水艇上浮。

(三)互动课堂

小朋友们,下面有两个水盆,第一个水盆里放浮在水面上的物品,第二个盆里放沉在水底的物品,将物品序号写在水盆里。

浮:A小盘 C 纸花D铅笔 G乒乓球 沉:B铁钉 E橡皮泥F曲别针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在实验中,潜水艇中注满水时,潜入水下,当拉动注射器时,水被排出,重量减小,所以潜水艇上浮。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谁的潜水艇可以自由的上下?

(五)总结延伸

回家后,自己寻找材料,自己重新制作一个潜水艇。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

小百科:大型潜艇多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设立一个垂直结构(舰桥),早期称为“指挥塔/指挥台”,内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如今的深海潜艇或专业潜艇常已无此设计。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探索、寻求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熟鸡蛋、各种物品:沙包、米、泥、瓶盖、小杯子、布等。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听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2、师(以蛋宝宝的口吻):小朋友真快乐,我也想站起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能帮助我吗?

二、幼儿探索活动

1、第一次探索活动

⑴让幼儿交流为什么蛋宝宝站不起来?

⑵迁移生活经验,说出哪些物体也是圆的。

2、第二次探索活动

⑴幼儿探索,借助各种物品使蛋宝宝站起来。

⑵幼儿相互交流操作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游戏活动:孵小鸡。

师生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幼儿边模仿鸡走边念儿歌:"鸡妈妈真能干,会捉虫、能下蛋,孵养小鸡带着玩。"鸡妈妈边绕圈边走边问:"小鸡小鸡多大啦?"小鸡回答:"长出脑袋和嘴巴。"最后小鸡说:"翅膀出来了,我能出来找虫吃啦!"鸡妈妈带着小鸡一起出去找虫吃。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的语言角中,投入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鸡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