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1
他又矮又胖。一张宽阔的、土红色的脸在他晚年变得病态和发黄,尤其是在冬天,那时他被锁在室内远离田野。额角很宽。黑色的头发,密密麻麻的,像梳子一样从来没有出现在上面,处处向后挺立。眼睛燃烧着一种奇怪的力量,使所有人都把他看作是一种震撼;但是大多数人无法区分他们细微的差异。因为在棕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在荒野中放射出一种光,所以每个人都一直认为它是黑色的,但实际上它是灰色和蓝色的。在平时,它是小而深的,只有当兴奋或生气时,它才会变大。宽鼻子又短又方,但看起来像狮子。精致的嘴和结实的牙龈。左下巴有一个深坑,这使得他的脸奇怪地不对称。
贝多芬一生受尽折磨,痛苦不堪。
从一开始,出生在他身上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父亲想发挥他的音乐天赋,并炫耀他是个神童。当他四岁的时候,他整天被钉在小提琴前,或者一把小提琴被锁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虽然他的童年很悲惨,但他总是对这个时代和度过这个时代的地方保持着温柔而悲伤的记忆。
当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更多的痛苦已经在敲门,耳聋已经开始了它的折磨。耳朵日夜嘎嘎作响;他的内脏也被剧烈的疼痛压碎了。听力越来越差。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对贝多芬的巨大折磨。要知道,一个音乐大师,怎么会进入沉默的世界!
莫扎特除了对童年有美好的回忆之外,还过着贫困而阴郁的生活。米开朗基罗一生都被嫉妒,经常在黑暗中被射杀。他的.病使他很痛苦。还有一个懒惰而邪恶的家庭,就像一个无底洞,花掉了米开朗基罗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
我们在生活中想要的不仅仅是平静,我们想要对抗风暴和岩石。只有在经历了惊涛骇浪之后,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绽放并被记住。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2
我热爱艺术,尤其热爱音乐。艺术的海洋能够洗涤人的灵魂。每一位大师都宛若群星般璀璨,他们的成就至今仍引领着时代的前行。当我翻开乐谱时,随着他们的名字,充满激情的声色在耳边回响。看着页数,巴赫、门德尔松、海顿、舒伯特、莫扎特、帕格尼尼······哦,终于到了,最后一位是贝多芬。他的每首曲目都是为人传诵的经典。
我非常欣赏贝多芬,更确切地说,是被他悠扬的节奏所感染。每当我打开音箱,那些本该死气沉沉的音符仿佛有了生命,开始了婉转的舞蹈。他们时而愉悦,又时而忧郁。《献给爱丽丝》低沉的喃喃自语让我体会到了因病痛而难以表达感情的悲哀;《田园》使我感受到了故乡朴实而又自然的生机,在蝴蝶翻飞中寻找着乐趣;《土耳其进行曲》中悠扬欢快的音调,让我对上流社会荒淫奢侈的宴会充满鄙薄;在《英雄交响曲》豪放的旋律中,我看到了拿破仑战争的胜利,法军士兵们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第九交响曲》演奏的开始,象征着古典乐派即将走到世界的尽头,也意味着贝多芬生命最后一刻的来临。辉弘磅礴的气势仿佛上帝的号角,在黑暗即将到来时打开了天堂的大门。刹那间,我想起了贝多芬的一生:他的失聪,他的孤独,他的自负,他的可悲以及他对命运的不屈。每逢我回想起《第九交响曲》的节奏和旋律,我依然能感触到它那跨越时空、穿透精神深处的震撼。
贝多芬的肉体是悲惨的,但他的灵魂是伟大的。而他灵魂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可以塑造和挽救别人的灵魂。音乐,比起文字和纸笔,更具备感染力,更严谨,更不受拘束,更充满生机和活力。它在乐谱上造就,在灵魂深处绽放,发人深省,予人启迪。
作为一个被爱抛弃,缺乏友情,失去家庭,患有残疾的可怜人,他的精神是不完整的。但他却要用满腹才华在一个充斥着冷漠、骄奢、卑鄙、拜金、愚昧、保守、暴虐、自私和不理解他的社会里谋求生存,是何其残忍?“上帝赐给他双手,却剥夺了他使用的能力”。他痛恨命运,却始终敬爱着上帝。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正是在灾难中的苟延残喘,才造就了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对音乐的无限热情。
当我合上书本时,我才意识到,贝多芬已成为往事。然而他流传至今的音乐和精神,却是永垂不朽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3
他,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虽被耳聋症折磨着,但仍凭着顽强的意志创作出《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他身材矮小,但有“乐圣”、“音乐巨人”之誉。他,就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童年饱含辛酸。1798年夏,因为耳聋症,他的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仍以超乎想像的意志坚持创作。他把一根木棒的一头插进钢琴的音箱,另一端则用牙齿咬着,用这种方式来听、来进行新的创作。《第九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恰是他在全聋后的所作。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称贝多芬为“英雄”,是因为他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用不屈不挠的态度,同耳疾战斗。他是精神的英雄,心的英雄。当我读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可能让我屈服”这话时,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也许没有这坚强的意志,世上也就少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了。
和贝多芬相比,我自感多么的渺小。我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害怕,学习上一遇到挫折就丧失信心,也曾因为一、二次考试成绩不好而自以为不如别人,从此精神不振,学习热情大大降低,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现在想想,真是惭愧至极!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不能经受命运的考验,不能向生活中的困难挑战,怎么能取得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成就呢?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精神的英雄。我应该拿出自己的勇气,拿出自己坚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战胜命运,做生活的强者,做命运的主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4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贝多芬吧,一个扼住命运的咽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希望的英雄,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
《贝多芬传》是由法国的罗曼·罗兰写的。它是巨人三传——《名人传》的其中一部分,主要写了贝多芬的一生的经历:路德维奇·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缺少家庭关爱的他早早地离开了家,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度过了余生。26岁时,他的耳聋症开始肆虐,但是他是一个音乐,既使耳朵聋,他也得继续创作。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此之后创作的。他在此之间忍受了莫大的困难,但始终不放弃,努力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痛苦换来别人的幸福。终于,在1827年32月6日,他离开了人世。、
通过《贝多芬传》,我们看到了作者罗曼罗兰的评价:“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锐,他对世界的感受,他那独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对他的独特构造方法,他的理想,还有他身体中的特有物质,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欧洲那一特定时代的代表。”
记得以前学骑自行车时,经常遇到许多困难。好几次因为不能克服它而想过放弃,可是一想到放弃就等于半途而废,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我就没有放弃。在经历无数的摔跤和撞倒以后,我始终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如果我当时放弃了,那我还学得会骑自行车吗?答案是肯定的。永不放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如果人人都放弃,那不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吗?在困难关头,一定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要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