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赤壁赋》说课稿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赤壁赋》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赤壁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篇赋文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展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以及深厚的文学造诣。文章以赤壁之游为背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等深刻的哲理问题,其语言优美典雅,意境雄浑壮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有了初步的掌握。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苏轼的部分作品,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赤壁赋》的思想内涵较为深邃,其行文思路和表现手法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深层哲理、把握主客问答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变化以及体会苏轼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等方面可能会面临挑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属”“驾”“于”等实词,“之”“而”“乎”等虚词以及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明确赤壁之游的过程以及主客问答的结构层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赤壁的壮丽景色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体会苏轼散文的独特风格。

深入分析主客问答的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宇宙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文章情景交融、主客问答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和段落。

感受赤壁之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从乐到悲再到乐的转变及其原因。

理解主客问答中所阐述的哲理,把握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

深入领悟苏轼在文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和超脱的人生境界,尤其是对“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等哲理的深刻理解。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理解其对表达主题和营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律美、节奏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赤壁之景对作者情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客问答的实质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如苏轼的人生态度、文章的写作手法等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赤壁的壮丽景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赤壁的图片或播放一段赤壁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赤壁的雄伟壮观。然后提问学生:“在历史上,赤壁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篇。大家能想起哪些与赤壁有关的诗词呢?”引导学生回忆起杜牧的《赤壁》等作品,从而引出苏轼的`《赤壁赋》。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如“乌台诗案”等,以及他被贬黄州后的心境变化。让学生了解苏轼创作《赤壁赋》时的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文章是以游赤壁的过程为线索,按照“夜游赤壁之乐 - 饮酒放歌之乐 - 主客问答之悲 - 因理而乐”的顺序展开的。

4. 文本研读

研读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分析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体会这些描写所营造的清幽宁静的意境,以及作者初游赤壁时的愉悦心情。

研读第二段:重点理解作者饮酒乐甚而歌的内容,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探讨作者为何会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政治失意后的苦闷与惆怅。

研读第三、四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客问答的内容,分析客人因何而悲,主人又如何回应。引导学生理解客人的悲源于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而主人则以“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哲理来宽慰客人,体现出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研读第五段:体会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情感状态,理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所表达的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赤壁之游,苏轼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主客问答、虚实相生等,让学生体会苏轼散文的高超艺术成就。

6. 拓展延伸

让学生比较苏轼在《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赤壁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学习苏轼的豁达乐观精神。

7.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以“感悟苏轼的人生境界”为主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能够结合《赤壁赋》及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阐述。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诵读课文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对学生背诵课文的检查和作文的批改,评价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或小测验,考查学生对《赤壁赋》中的文言字词、句式、文章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赤壁赋》说课稿 篇2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 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赤壁赋》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的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文言文——《赤壁赋》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篇赋文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我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篇目,其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赋文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遗址风光,以及苏轼与友人月夜泛舟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文章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学习古代文学、理解古代文人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但对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哲理及艺术特色还需进一步引导。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类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有着天然的探索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激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翻译《赤壁赋》,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难点:深入体会文章中的哲理思想,理解苏轼的豁达人生观,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3.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轼与友人月夜泛舟的情境,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段落大意。

3. 精读品味:

深入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的情境,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创作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5. 总结回顾: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赤壁赋》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感的经典文言文,通过深入解读和细致品味,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生观。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期待各位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