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四年级读《火星救援》有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四年级读《火星救援》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四年级读《火星救援》有感 篇1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科幻小说——《火星救援》。

看到这个书名,你是不是立刻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同名电影?没错,这部豆瓣评分9。0的电影就是按照原著小说改编的。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其中笑料百出,那么,这本由一名技术宅、理工男安迪·威尔写的小说是不是同样乐观幽默,扣人心弦?还是像《三体》那样用词严谨、思维缜密呢?实话告诉你,电影中90%的笑料都源自原著!

接下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故事讲得精彩,技术上高度准确的《火星救援》吧!

书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马克·沃特尼与他同伴们在火星执行任务时,突遇沙暴,风力超出了飞行器承受极限,所以他们被迫放弃任务返回地球。但是在沙暴中马克被吹走了,马克的生态检测仪也吹毁了。伙伴们竭尽全力也没有没有找到他,只好先返回了。庆幸的是,被血液堵住宇航服裂缝的马克并没有死,他醒来了,并利用自己的平生所学,改造了的漫游车,修好了一辆早已弃用的探测器——探路者号,他还在火星上建造了一个小农场,自给自足,最终他与地球取得联系并顺利回归。

看了这本书我被马克强大的知识储备深深震撼!鲁滨逊厉害了吧?但他只是漂流到了荒岛,而马克是漂流到了火星!所以两位英雄的看家本领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知识储备专业,马克能修好机器,获取信号;因为知识储备丰富,马克能种出土豆,获得食物;因为知识储备全面,马克能实现自救,回归地球……

是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现在的中华大地也在进行着一场大救援——武汉救援!而这次大救援中,有一个人是大家心中神。

四年级读《火星救援》有感 篇2

爸爸送了我一本安迪·威尔所著的《火星救援》,它活泼的语言、精彩的情节,一下就吸引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马克·沃特尼是一位植物学家、机械学家,他被NASA选中,与其他五人一起探索火星。但他们遭遇了风暴,马克不幸被通讯电线刮倒,误以为他已经死亡的队员们返回了地球。万幸的是,马克还活着,但他就这样被队员遗弃在了这颗荒无人烟的红色星球上。

没有外援,缺少水和食物,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在火星上生存下来,真比登天还难。但马克没有放弃,也没有埋怨队员,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生存自救战中。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秀的应变能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缺少食物,就因地制宜,把栖息仓改成“土豆种植大棚”;水不够,就利用学过的知识,把氢和氧结合生成水……

后来,他通过火星探测器与NASA沟通,顺利到达计划的发射点,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队友的接应下,终于登上了返回地球的飞船。

小说并不长,但写得扣人心弦。一个十分细小的失误,就会让他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葬身火星,但他挺住了。他硬是凭借超群的计算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让我佩服的是,他始终没有坐以待毙或自暴自弃,而是每天思索着、行动着,让自己活得更好。他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依我看,《火星救援》就是太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呀!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时时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只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再充分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使用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像马克一样,在与困难与挫折的战斗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四年级读《火星救援》有感 篇3

《火星救援》11月25日在中国上映,周末赶紧去过了把瘾,感觉很震撼!不管是火星上唯美的风光照片还是主人公马克的求生意志和生存技能,感叹科技的力量如此强大。

《火星救援》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讲述人类实现了首次在火星的登陆,而宇航员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就是这个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幸运儿,然而不幸的是,他也很可能将成为第一个死在这里的地球人。一场巨型沙尘暴突然来袭,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而恶劣的天气也让他们无法搜救他。队友们撤了,留下了埋在沙堆里的主人公马克·沃特尼,大家都以为他挂了,可是沙尘暴过后,沃特尼却发现自己还活着。就在观众松了口气的时候,难题就摆在他眼前,因为紧接着,如何才能活下去?这可是在两亿两千五百万公里以外的太空,是在火星上。

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马克面临着飞船损毁、补己不足、恶劣环境等重重困难,他并非无助紧张、颓废等死,而是主人公马克在身处绝境时仍能保持理智和冷静的科学和坚强。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放弃,先从解决温饱问题入手,搭起大棚种植土豆,精密计算图纸和路线,每天记录航天日记,并找寻向地球发出“他还活着”求救信号的方法。

当无数次的希望和绝望交替,几经绝境时达蒙却始终没放弃哪怕一丝丝求生的希望,他没有崩溃也从不轻言放弃,永远是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践,还能自娱自乐自嘲,保持乐观。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份不放弃和努力才使得达蒙“幸遇解救,绝处逢生”,回到了他挚爱的地球。影片在对马克彰显其全能和理性的同时,也没有将其刻意神化,并充分表现出他与普通地球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的努力最后一定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只要你尽力的去尝试了,也许尝试的尽头就会有好运来临。我们的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四年级读《火星救援》有感 篇4

上一次,我们说到了马克·沃特尼在被一根来自栖息舱上的通信天线给带倒,成功的飞了出去。

但是,在几个小时过后,沃特尼居然缓缓醒了过来。这时,我就不得不把这个奇迹的缘由给解释一下。

沃特尼穿的EVA(太空或火星地表作业)太空服一般有两个空气罐,一个是氮气罐,一个是氧气罐。在地球的正常大气中七成是氮气,剩下的才是氧气。在沃特尼的太空服被刺穿之后,太空服立刻检测到了破损,开始用氮气进行补压。这时,从沃特尼体内涌出的血在遇到火星十分稀薄的大气之后水分立即蒸发,形成了黏糊糊的一滩不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这种东西封住了太空服上的破损,成功的将泄露程度降低至可接受。但是,摆在太空服面前的还有一件麻烦事——沃特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想让一个人在太空服里长时间的活下去,关键不在于他能吸收多少氧气,而在于太空服能将多少二氧化碳排出,以防二氧化碳中毒。在这一件事上,太空服无法携带栖息舱中巨型的氧合机,但是可以携带比较轻便的二氧化碳过滤器。但是,这个东西只有一个缺点——反应过程不可逆。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一次性的。于是,在这个过滤器报废之后,太空服就只能通过“放血”(即通过泄露排放二氧化碳)来维持。这个时候,可怜的氮气罐早就已经空了,太空服别无选择,只能通过氧气罐来补压。大部分人应该只知道人只有通过氧气才能生存,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浓度过高的氧气对人体也是有害的。浓度过高的氧气会灼烧人的眼睛、肺和鼻黏膜。在沃特尼昏迷的这期间,各种警报此起彼伏,但最终还是氧浓度过高的警报吵醒了他。想一想,假如一个太空服上还带着洞的人氧中毒而死,那可真是太讽刺了。

但是,要想回到栖息舱,沃特尼必须把这个天线给拔出来。最终,他还是拔出来了,但是压力骤降让他苦不堪言。幸好,太空服上有一个自带的补丁包,是用地球上最好的胶水——超级树胶做成的,粘力无比大,等上一会会更大。最终,沃特尼靠这种东西把太空服补上了,而他也成功的没有死掉,安全的回到了栖息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