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
在这本书里,你既可以看到父母对儿女字里行间的殷切关怀,又可以感受到父母对儿女含蓄而温情的爱,你会被这本书深深地感动。这,就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傅雷在儿子出国演出进修时的1954—1966年的十二年间给儿子写的家书,信中他与儿子探讨道德、事业、爱情、人生与艺术等问题,谆谆教导、默默守护,在儿子遇到困惑时,傅雷耐心地与儿子一起在书信里探讨方法;在儿子有了好消息时,傅雷夫妇也衷心祝福儿子,同时给予儿子鼓励。傅雷以优美的文笔,严肃认真的态度写信,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傅雷严厉背后的温和。
这本书如讲述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为人父母的严肃,又饱含着对儿子深情地关怀和期待。在第一封信中傅雷开头写道:“昨天一夜我们都没好睡……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虽然是对儿子离开家后一家人的描写,但是比任何辞藻都能表达出一家人对傅聪远赴国外的担心和不舍,更表现出对儿子深沉的爱,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啊?
傅雷在信中深刻的自我批评与检讨,也让我眼前一亮。他在信中多次提到并深刻地检讨自己从前对傅聪的严苛以及自己的坏脾气,“就是在家里,对你和***妈都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情。”“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傅雷用真挚的语言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我认为这正是傅雷不同于常人的教育成果之处。今天的时间,大多数父母仍然试图保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不肯给孩子检讨自己的过错,何况那时思想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而傅雷却向儿子承认了错误,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向傅雷学习的地方。不论是父母长辈还是儿女,犯了错误都不应该掩饰,傅雷为我们示范了一个正确的家人相处之道。
慢慢品读这本书,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儿子深沉的父爱,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傅雷给儿子写信时的认真,读儿子回信时的喜悦,仿佛那是我的父亲一样,无时无刻的牵挂着我,为我的成长保驾护航,天底下幸福的爱都是一样的吧,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永远有温情的家庭、温情的爱。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而我也有幸在最近接触到了这本书。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3
母爱伟大无私,并不需要过多的点缀,只要用心去体会,便可知道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傅聪三个月也不曾来信,作为母亲的朱梅馥心里焦急,就写信给儿子:“千句并一句,我们只希望你的来信,多么令人思念的信!”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惦念,都在这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心思细腻,她说给儿子的话,都是希望儿子永远铭记在心。她说:”回国前若有余款,可留在使馆,或者根本送给使馆,不要看重个人利益,宁可节约些留给国家。”嘱咐的虽然以琐碎家事为主,但其中又不乏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一个母亲对儿子、对国家的感情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
母亲教育儿子要懂得理财,不能奢靡无度:“宁可生活清苦些,节制一些力量(对理财方面也要有些打算,要节约,不可加强浪费的恶习)”。
母亲还教儿子要懂得感恩:“与华沙的杰老师,有没有时时去信请教问候,你是他的得意学生,切不可忘了他。”一日为师,终生为师,人不可忘记师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母亲的苦心,令人唏嘘感叹。
母亲也会变老,但他对儿子的爱从不减一点。在给傅聪的信中,说:“我们这几年老了许多,爸爸头发花白,神经衰弱,精力也大大减弱,晚上已不能工作;我的眼光衰退,也常常失眠,这一切都是老态的表现,无法避免了。”母亲对自己年老体衰的状态轻描淡写,对儿子的身体却分外关心,舐犊情深,感人至深。
虽说“钱乃身外之物”,但出门在外,需要钱财。母亲深知这一点,他担忧儿子,于是再次叮嘱儿子:“你现在孤身在外,不论什么事,都要你自己合理安排,譬如理财一道,也要训练的有计划,有打算,要往长里看,不能糊里糊涂。尤其是辛勤劳苦挣来的,我们绝不要讨人便宜,可也不要任人剥削。”母亲的爱子之情体现出来,再次谈到理财的问题,其理财眼光要放长远的观点。
儿子只身在外,做母亲的也不能多做些事,就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儿子,让儿子不至于走弯路、重蹈覆辙,母爱无私,从不保守一个对孩子有益的事,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学到的都告诉了儿子。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傅雷家书》,通过这本书我读懂了许多道理。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的,睿智的,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傅雷对当今中外的学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已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的想法,让他的理解你,懂你。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红加油站。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