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四世同堂读后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1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听过骆玉笙激越的唱腔,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我被剧情深深感染,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想寻来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细细品读。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个街名,却闯进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中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个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复巢之下,岂有完卵。儿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孙子瑞丰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妇胖菊子投靠汉奸沦落院染病而亡,重孙女小妞子也饿死了。钱默吟这一典型的旧式文人,民国年间他还戴着红呢子风帽,一家人深居简出,可孙子被日本人抢走,而他也受尽严刑折磨,最终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车养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棚匠刘师傅,除了会替人家裱糊房屋还有一点业余爱好—舞狮子,谁想日本人逼着他为攻陷中国的一个个大城市而去舞狮庆祝,他愤而离家远走他乡。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百万字的恢宏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尸骨无存。

好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推动向前的,我们不能让一片乌云挡住眼睛而看不清未来,未来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军国主义的螳臂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2

《四世同堂》是我初中时阅读的第一本书,寒假的时候又重温了一遍,老舍先生的文字永远是那么质朴而生动。

这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书,但它描述的不是正面战场,而是北平城中一大家子的生活。这是相当少有的,毕竟大家都关注着闪闪发光的英雄,平民百姓的心理活动常常被忽略。故事发生的场景很小,但是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人物不少,但读后却会清楚地记得每个人。

历史的镜子

书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线索,细致地刻画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如何挣扎在生与死的缝隙里以及他们缓慢而艰辛的觉醒过程,并且分析了在国破家亡的严峻时刻,国民们的精神素质和种种心态。可以说,《四世同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沉默有时候是最保险的

书中太多的`人物给我留下了印象。一辈子想着保全自身最终却选择反抗的祁老人;被家庭拖累的祁家长孙瑞宣;为抗日战争无私奉献的进步青年瑞全;奉承日本人最终下场凄惨的汉奸冠晓荷和大赤包。四世同堂中精彩的人物数不胜数,细细去品味,更能品出百般滋味。

日本人的种种行为罄竹难书。他们掠夺一切资源、抢粮食棉被和煤炭、禁锢思想、强制学生学日语,六十岁以上和六岁以下的人不发粮证、甚至把那些冻死、饿死、病死的人运到城外喂狗。也正是在最严酷的迫害下,中国人才丢掉幻想,进行反抗。

那些丑恶的灵魂在老舍的笔下显得血淋淋。与此同时,老百姓依然英勇无畏,他们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的胜利才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气节。

感谢老舍先生,不仅因为他留下的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把那个时代国家最苦难的一面保留下来,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铭记国耻,明白幸福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3

(一)

死亡,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人们都尽力回避,更不敢面对。也许是因为不舍,不舍这美好而又残酷的世界。对于死亡,有人笑看其善变,有人忐忑其决绝。

钱仲石,算得上是一个悲剧人物,出场没多久便拉一车日本人撞下山崖从而壮烈牺牲。在他与易车日本人同归于尽的同时,特的死也拉响了北平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鸣笛。钱仲石的死,值吗?虽然事后中国人遭遇了更加猛烈的屠杀,但他的死,值。若是没有钱仲石的第一滴血,侵略者看到了仅是那些麻木了的`中国人,一群没有抵抗意识的中国人。如此这样下去,会令侵略和更瞧不起中国人,会在中国国土上更为肆虐地烧杀抢夺。正因仲石以身殉国,才号召起千千万万爱国勇士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仲石的死,重于泰山,值!

不久,钱孟石病故。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了吗?不晓得仲石的壮烈吗?脸上挂不起笑纹吗?不知道父亲还在狱中吗?他在死神来临之时并没有抵抗,而是老老实实地,永远的,永远的闭上了眼,脸上不带有一丝丝怒气。羞愧,由于,顾虑,因循,不得已孟石的死,不值。因为他,钱家唯一的儿子也没了,不得再延续下去,他的母亲,也在他离开不久时,随着两个儿子,去了。

(二)

越是活得满怀挫折激情,一生充满精神创伤和心理危机者,越能清醒冷静地对待死亡。钱太太就是这样,她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见个生人都害怕的一个家庭主妇,然而,她一夜之间没了两个儿子,丈夫也被日本人抓去没有任何讯息,钱太太知道钱默吟是九死一生。钱太太的生,没有了指望和依靠,于是她选择了死,没有活下去理由的钱太太一头撞死在自己儿子的棺材上而亡。钱太太的死,悲情,也最为殉情。

死,如影随人。至于幸与不幸,因人而异。不论不幸占了多大的比重,活着,都应该活着,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4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镶嵌在大黑布上。我的台灯依然亮着,合上书,细细品味着……

书里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人物的遭遇。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也体现出了当事人的懦弱。在作者笔下,格外真实。那一幕幕的场景,一次次生离死别都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代表北平的广大平民百姓。

一心只想活过八十大寿的祁老太爷;忠厚善良的商人祁天佑;爱国,爱家人的祁瑞宣;热血青年祁瑞全;无事可做,胆小怕事的祁瑞丰……

在那样的世道下,忠厚老实的人被逼跳河,善良的人被残忍X害。单纯的无辜少女一步步走下没落,可狡猾奸诈的小人却能一步步走向辉煌。

八年,有无数无辜的.人丧生,他们祈求光明,希望未来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

一个个汉奸都心甘情愿为日本人服务,当中国城池沦陷后非但没有因此伤心,反而阻止人们游行庆祝。他们的死不但没有让人感到悲痛,反而让人觉得悲哀惋惜。

一个个生命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压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曾经拳打汉奸痛恨汉奸的金三爷,因为日本人带来的好生意而感激,甚至出卖了钱默吟,成为了以前他最痛恨的汉奸;年轻貌美的招娣,堕落成一个出卖肉体的女人,却还引以为荣,不禁让人惋惜。

一想到这,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我。那时候的我,很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闪光点,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但是我慢慢的用一些时间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我开始发扬自己的优点:领操员比赛,跳舞比赛,钢琴比赛,联欢会表演节目……我用微笑面对所有人,向所有人展示着自己,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不仅佩服那些能在困难中坚持下来,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的人,为中国争光!也让我更深刻地体回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意义。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那一幕幕在我眼前就想放电影一样,让我回味无穷。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5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一个道理。小羊圈胡同的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祁老一家是一类,钱老,李四等等,不一样的职业,不一样的性格,就是我们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爷家四代人,三个儿子,一个隐忍,一个背叛,一个改变,敢于奋斗,就是典型的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天佑用生命书写清白,未尝不是一种气节,瑞宣有痛苦,却始终不忘记国家,瑞全去改变!在苟且的生活里,老舍先生给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来说一个家族的兴盛于荣耀,而在老舍的笔下,它成为国家命运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家族的覆灭,因为有战争的发生,战争则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仅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齐,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

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所以,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期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期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再让我说一句俗话吧,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教育的是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和我们教育的这些孩子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