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我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三毛

有时想想,我这个年轻的资本家也濒临破产了,都说十八岁,最好的年纪,可我的十八岁勉强也只剩下半数了,按照正态分布的话,十八岁的巅峰之后,我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惨淡啊。于是我便恐慌,十八岁后还会不会有大把的灿烂和肆意?三毛告诉我,一定会的,灿烂和肆意是一辈子的事。

《撒哈拉的故事》让我认识三毛,一个怎么可以这么可爱的三毛哦。

《沙漠中的饭店》里,她会心血来潮的哄骗她“中国餐馆唯一的食客”荷西,粉丝啊,是高山上冻住的春雨,正常情况下,是山胞们下山卖了换米酒的,“所罗门王宝藏”猪肉干是治咳嗽的,是药,不可多吃,紫菜包饭的外皮是复印纸,虽然她也会发出“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常常感到悲伤”的感慨,但在她深深的套路里,荷西很开心,她就更开心的当着他口中会七十二变的猴子。

《收魂记》里,她带着她的雄心和穷的一逼的口袋,偶尔在三四百张照片里,拍出一两样好东西,她拍下如梦如幻又如鬼魅的海市蜃楼,拍下连绵平滑温柔的沙丘,拍下如雨的风沙、焦裂的大地,拍下深蓝的海洋、淡红的云彩,也拍下可爱又极易受到惊吓的撒哈拉威人,也许,这就是她前世的乡愁吧。

《沙漠观浴记》里,她一边吐槽着撒哈拉威人的脏和触目惊心,一边又如狗尾巴草一样站在这群胖女人之间吓又兴奋的激动着,沙漠果然是个神奇的地方,连洗澡都让人惊奇,有时候狠狠羡慕过三毛的大胆和肆无忌惮,但没办法,仍是被害羞和不好意思支配的多些,天啊,下辈子让我投胎成三毛吧,不是为了那满满一枕头的钱,死的早也没关系,我的诚心,天地可鉴啊!

真的是喜欢三毛,喜欢给幼小的新娘子塞鸡腿的她,喜欢会和小奴隶一起串肉串的她,喜欢为“芳邻”们借东西而深深计较的她,喜欢结婚时在帽子上插了一小把香菜的.她。

鬼知道她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也鬼知道我脑子里快装不下的奇怪知识是不是她种下的恶果,算了,还是谢谢她吧,给我荒芜的年轻岁月里,添了点偷偷摸摸的兵荒马乱,添了点莫名其妙的天马行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我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

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我心中的撒哈拉——:

小记:从开始看三毛前辈的作品,到深深地被她的文字吸引,爱上她特有的人格魅力,只用了我半天时间。

从书架上选书时,室友推荐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我随手翻开一页,咦~有意思,便装进了书包,而后的半天,除了上课,我都在惦念或阅读此书。

我惊叹,这世间竟有如此奇妙的生活方式,更惊叹于,竟有如此独立、勇敢、有趣的灵魂,这灵魂穿梭于撒哈拉沙漠,如鱼得水。所以,我抛下了时间,如饥似渴地读着。

与室友谈起三毛,“我真喜欢她,世上竟有那样开朗、有魅力的女子,未曾谋面,我却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她一定是一位很美丽的姑娘。”

“不,她一点也不开朗,非常抑郁,撒哈拉沙漠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时候,而她的其他作品都很悲沉。荷西去世后几年,她在……放弃了生命……”

我张大了嘴巴,心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时至此时,我只将《撒哈拉的故事》看了三分之二,我沉浸在三毛与荷西有趣、充满生气的小幸福里,欢喜着三毛开朗的性格适于大漠生活,细嚼着三毛与邻里、撒哈拉威人相处的点滴,突然就被这一番言论夺走了我所有的、关于三毛的美好形象。

深夜,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尝试了十几次,却都无法安然入眠,于是起身继续读书,只读了一节,再也读不下去了。仿佛一个被剧透了的观众,眉头始终无法舒展。

百度了三毛前辈的生平,更为之心痛,如此美好的女子,为何命运只给予她六年的美好时光?但转念一想,若不是那一番磨炼,又如何有那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思维方式?恰似那句“自古英雄多磨难”吧。

又如,若不是失眠,我又如何会打开电筒,借着微弱的灯光执笔写下心中的困惑。自然,我不是英雄,但这些文字,足以使我成长。

愿天堂也有你爱的撒哈拉,愿你再无忧虑。

作者:认真读书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记得是初二那一年,我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作品,看的第一本书便是她最有名的《撒哈拉的故事》,没想到从此之后我就爱上了这个洒脱不羁富有真性情的流浪作家。而那本《撒哈拉的故事》也让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让我向往,尽管那是一个十分落后、环境恶劣、生活艰辛的地方。沙漠,天气酷热,风沙袭人,没有足够的水,没有新鲜的食物……但或许这就是我喜欢三毛的原因吧,她总能把艰辛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把撒哈拉贴上只属于她独有的标签。

说起来,她仅仅是看到了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就决定了要搬过去住。真不愧是最勇敢潇洒的三毛啊!也正是因为她的勇敢和洒脱,才让我们今天能够读到那么真实,直抵心灵的作品。而《撒哈拉的故事》最大的功臣之一还有那个苦恋三毛多年,也是三毛一生的挚爱——荷西,他二话不说的跟着三毛踏上了通往撒哈拉的旅程,并在沙漠结婚,谱写了一段令无数人铭记的“沙漠恋曲”。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所以才会让人感动,难以忘怀。正是因为这些都是三毛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她自己所说,她只是在描写她的生活。她与荷西的沙漠生活,有开心,有难过,有无奈,有恐惧……

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我看到了三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她会利用现有的条件为自己艰苦的沙漠生活增添活力;“娃娃新娘”描写了当地土著人结婚的文化,结婚时的场景描写栩栩如生,好像我也感受到了三毛对于娃娃新娘的难过和怜爱之情;而“荒山之夜”中,也让我跟随着她体会到了面对心爱的人陷入困境,却倍感无力,深深的恐惧感;但是“素人渔夫”又让我对沙漠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同时不得不感叹她的真性情。

夜晚的撒哈拉一定更迷人,浩瀚无尽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明星,而三毛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她笔下的撒哈拉狂野温柔神秘又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她赋予了撒哈拉新鲜的生命活力,牢牢地把我吸引着,犹如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引着你无数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