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鲁迅传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鲁迅传读后感 篇1
课文里常常写到鲁迅,或许是一种好奇和迫于理解的心理,我阅读了《鲁迅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年幼丧父,生活寒苦,靠姐姐和母亲帮别人干活维持生计。1918年5月,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鲁迅的小说还被译为很多种语言,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中华革命的主将”。
这本书讲了鲁迅一生的经历、思想、作为、所做的作品等等。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我了解了鲁迅的平凡但伟大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便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到处“碰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虽然他晚年却因病而死,但是鲁迅先生当年用文章喷击当时的社会,为了革命为了国民思想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和心血。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那个时候社会对人们的生命是那么的不负责任,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但我们中华同胞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千千万万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热血同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向伟大的鲁迅先生学习,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努力奋斗,做一个正直,无私有知识的人!
鲁迅传读后感 篇2
臧克家曾为了纪念一个人作了这样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
最近,我就读了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书名就又叫做《鲁迅传》。书本主要将鲁迅的`经历、作为、思想、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圆里,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这一位伟人,一个用爱国心点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的人。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一生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的是能使祖国振兴,人民得到了解放。他赶赴日本学医,梦想通过学医医治国人,当发现救治身体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时,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唤醒沉睡在思想铁笼中麻木的国人。遭遇各种迫害时,他辗转各地,用坚韧的战斗精神来继续为国家服务。这就这样,也一生永不停歇地进行战斗,一直在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方。为国家、为人民、百折不挠、殚精竭力。
叶圣陶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撒到大众心里。虽然我们与他相隔几十年,时代也已然不同,但今天的我们依然在传颂他,热爱他。
《鲁迅传》这本书让我们更懂得鲁迅先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做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真正中国人!
当我读这本书,我发现,鲁迅先生就是那个永远的中国魂啊!正所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下一代接班人的我们,要不负先人,不负国望,不负家人,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鲁迅传读后感 篇3
读了鲁迅的故事,了解了他的人生,虽然他激进而充满智慧的思想,不留余地的,一针见血的批判精神是我所无法刻骨铭心地体会以及那么容易可以接受的,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吸引着我,他的个性是我所追寻的,他犀利而睿智的言语是我所佩服的。家庭的逐步没落使他看尽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造就了他独具慧眼地看世界的性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应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吧!
我读了鲁迅的传记,浅浅地了解了他的思想,让我有一种迫不及待地读他的作品的渴望。当那个时代的大部分文人,包括与他情同手足的.朋友以及亲生弟弟都用文字围攻他时,他精辟的语言反击实在是精彩至极,对现实生活的披露也是毫无掩蔽的,他所揭露的那个时代社会的弊端,有些同样也存在于今天的生活当中。只是我们都太会掩饰了,也太会欺骗自己了,于是渐渐地被忽略,被遗忘,其实它们一直都存在着。比如敬畏强者,却欺负弱者,轻视弱者,这是人性所无法摆脱的罪恶心理;还比如“奴才式的破坏”不也在上演吗?不是自己的就不懂得爱护,不懂得珍惜。
有人说:“少不读鲁迅”,而我觉得自己却是太晚读鲁迅了,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觉得自己的一切反叛精神都被扼杀了,从一走进学校就有人告诉我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也遵循着这些教条规矩,每天为了几道题而看书,像个僵尸一样,没有什么思想,因为我要当一个好孩子,乖孩子,那样我才能踏进一所好大学的校门。现在幸运的是我并没有走弯路,来到了这里。而我的个性,我会慢慢地找回来的,被我遗忘的反叛精神我也会慢慢地记起来。
我觉得读完一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在我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摆脱露出很无知的窘态,让别人感觉我不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这本书会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又让我想到《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里面的女主角说的一句话:“一本书,会给你一种认知,给你一种世界观。”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没有思想可言,只能从别人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智慧拾取只言片语,慢慢地我就有了自己的思想。
鲁迅传读后感 篇4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一提起这些词语,大家可能会想到鲁迅先生,是的,今天我就为鲁迅写一篇传记,为大家呈现一个全面的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
童年时期,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珍藏着。
青年时期,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的弃医从文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我最钦佩的一个举动。在留学期间,他本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同时,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其实,我觉得,在日本的留学使得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理智,这是鲁迅先生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也使得他的人生实现了从平庸项伟大的过渡,成就了他后来辉煌的一生。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