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中国名著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1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哪个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将来,所有又从头”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海量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性格直爽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正由于这样《三国演义》成了国内古时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魏,过去煊赫一时;蜀,过去功成不居;吴,过去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特点。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历史一直在不断改变。
书里的人物多种多样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小心,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个人物都具备不一样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我最佩服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小心,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部分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面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容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非常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兄弟,有敌人,有谋略,有忠心,有奸诈,有阴险,演绎了历史的变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感情、比星闪得还美的智慧,是大家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人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2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寒假,我有读了一遍《西游记》,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离奇的经历,让我深有感触。
唐僧是一个诚心向佛、顽固执着的和尚,奉观音之命去西天取经。孙悟空是一个英勇无畏、本领高超的猴子,是唐僧的大徒弟。唐僧的二徒弟是猪八戒,它是一个贪财好色、好吃懒做、但充满正义的猪。沙和尚是唐僧的.三徒弟,他是一个吃苦耐劳、忠实、善良的角色。在这里,也不能忘了白龙马,它可是驮着唐僧,走过了千山万水的角色啊!
《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的真经,修成了正果的故事。
我最佩服的人物是孙悟空。它是个勇敢、机智的猴子,在唐僧的四个徒弟中(包括白龙马在内),孙悟空的本领是最高的。在《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就看穿了妖怪的底细,打死了妖怪。可是猪八戒却硬是说这些把戏是孙悟空变的,它打死了人,一心向佛的唐僧听了,糊里糊涂地就相信了,就把孙悟空给赶走了,但是后来,唐僧遇到了危难,还是孙悟空出手相救的。
悟空叫它去探路时,好吃懒做的它就躲在草丛里睡觉,害得唐僧师徒们到处找,给他们添麻烦。
虽然他们的性格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去西天的决心一刻都没有动摇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看了我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了解他们?你是不是也想读一读他们斩妖除魔的故事?那就来读《西游记》吧!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3
话说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许多英雄好汉都被逼上了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锦旗,扶困济贫,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可后来因为宋江的一个“光宗耀祖,大好前程”的封建思想,使得梁山好汉们成为官府的傀儡,在黑暗的官场中,一个个中奸计而枉死。梁山就这么悲剧性的覆灭了。
世人无不唏嘘。但,其中可歌可泣之事又是那么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分。古往今来,行走江湖不外乎一个“义”字。这短短的`三笔,却承载了多少儿女情长,肝脑涂地的故事!
记得宋江被宣判死刑送往刑场时,埋伏在人群中的梁山将士们众志成城、倾巢出击,与官府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殊死搏斗之后,最终救出了宋江。他们的豪气冲天,桀骜不驯,为了兄弟甘愿赴汤蹈火,深深地颠覆了我们心中对“义”的认知。何谓真正的“义”?此时此刻,梁山好汉们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向后人诠释着﹕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即“义”;民心所向,即“义”;善与正,即“义”!
在朝廷眼中,身为“强盗”的梁山好汉们,路见不平,帮助陌生的老汉救她的女儿于水火之中;面对贫困百姓的求助,他们仗义疏财;为了解救兄弟,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们勇往直前;即使是要在牢笼中度过一生,又或是在断头台上结束生命,他们也敢作敢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义”字,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了“义”字。此时此刻,“舍生取义”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正义,代表了那至高无上的精神!
即使在最后,他们悲惨地死去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成与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那至死不渝的忠,他们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那份高尚忘我的义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将永远回荡在人间,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那些长眠于地底之下的梁山英魂们啊,你们虽然死了,但你们的魂却深深地活在了我们的心中。就算你们再沉睡一万年,也仍会被后人永世传颂。因为,你们是永垂不朽——“义”的化身!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4
罗冠中写的《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人物形象各个描写得栩栩如生,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心惊胆战,历历在目。
这本书主要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里面有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人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其中我最喜欢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让我十分敬畏。
有一天,周瑜传孔明入账,故意刁难他,命他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孔明却说不用十日,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请鲁肃借二十角船给他,每船要三十个人,船上用青节作幔,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两边,鲁肃答应了。
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动静。鲁肃很纳闷,他不知道诸葛亮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他了,说要他一同去取箭。这下,鲁肃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只好疑惑的跟孔明上了船,孔明下令将二十条船用绳索相连。往北岸迸发,当晚,大雾漫天,对面难以望清楚,诸葛亮吩咐船只快速前进,并与鲁肃饮酒,鲁肃提心吊胆,根本没心思饮酒。
五更时分,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说:“万一曹兵一起出来应战,我们不好对付啊”,孔明确叫他只管饮酒。曹营新任水军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赶紧向曹操报告,曹操说“大雾弥漫,敌军忽然来到,可用箭射”。于是,曹军开始射箭,孔明见草人一边插满,便令把船掉过头来,用另一边草人接箭,等到日出雾散,孔明传令收船急回,让军士齐声高喊:“谢曹丞相的箭”,曹操发觉上当,船队已驶出二十余里,无法追赶,周瑜和鲁肃都对孔明十分钦佩。
孔明解决周瑜提出的问题,易如反掌,诸葛亮的智慧真让人赞叹!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