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偷书贼》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偷书贼》读后感 篇1
起初觉得书名挺有意思的,好奇心驱使读完了整个故事。战争题材的小说看过一些,像《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等等,唯独《偷书贼》的视角最独特,人物也更复杂更丰满。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是一个疯狂崇拜希特勒的时代。战争中的人,是一群微小的蝼蚁,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炸死和饿死,是悬在脑门的两颗定时炸弹……庆幸的是,战争这块破败不堪的废墟上,总是闪耀着光辉温暖的人性。像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圣诞快乐、第九连、甚至集结号、安妮日记……
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他理智、冷静却幽默,甚至还带着一点温暖,娓娓道来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
战争惨象前,连冷酷无情的死神都有了悲天悯人的温度,温柔了起来。他会拥抱死者,他会合上死者的眼睛,他在带走莉塞尔的亲人时,想要对她说对不起。面对战争惨烈死神也迷茫了,不得不发出“人类怎么可以如此丑陋又如此美好,他们的文字为何可以毁灭一切,又可以璀璨夺目?……人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值得认真品读;里边有很多很精彩的句子,值得仔细品味:“天空像一碗沸腾的汤,有些地方好像被烧煳了。红色的汤中零星地散落着黑色的面包屑和胡椒粉。”
“噢,天空中的云拖着步子,蠢乎乎地聚成一堆。大朵大朵的云。阴暗而浓密。它们互相碰撞着,说一声抱歉,又游荡到别处。”
“在城市与大雪中,到处都是死去的苏联人和德国人。那些依旧活着的人则对着面前的一片虚空开火。三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俄语、子弹的呼啸,还有德语。”
“雨滴从空中落下。就像孩子用尽全力关掉水龙头,却没能拧紧一样。”
“人类的潜能总是让我吃惊,尽管他们脸上热泪滚滚,却依旧能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边咳嗽,一边寻找,直到找到他们寻觅的东西。”
《偷书贼》读后感 篇2
关于战争创伤、生命与死亡的书不少,这本分外打动我。也许当时病弱,不能阅读只能听书,格外容易被感动,书中的情绪丝丝缕缕渗入心中,几次眼眶发热,只好抬头望天快速眨眼不让泪水掉落。
人愿意同情弱者。当作者巧妙地运用死神视角讲述战争的惨烈,客观地告诉你残酷的现实,你很容易被带入故事。和人类自相残杀的残忍相比,死神似乎都显得温情仁慈,让我想起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性死神…书中的死神似乎没有明显性别区分,冷静克制兼有力量与仁慈。
回头说弱者。主人公是个小女孩,先后失去了父母被一户小镇居民收养。她成了孤儿,但又拥有养父母的真心疼爱和朋友们的友谊,似乎为她的不幸做出了补偿。我不喜欢养母口口声声的叫她小母猪,但后来发现她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这里的爸爸我很喜欢,宽厚包容重诺善良有音乐细胞,平常的苦日子在他面前变得丰富多彩,他是家里伟岸的支撑。我都有些羡慕丽泽尔了。女主在这样的家庭中养成了善良正义好学的品质。记得有一幅照片,一位拾荒者坐在破箱子上认真地读书。周遭破败的一切因她的专注欣悦而明亮起来。那是对知识文明的向往,一种美好的希望。丽泽尔的喜欢阅读对书籍的喜爱拥有同样的含义。看起来女孩很可怜,但她又很强韧,对犹太人的帮助对书籍的冒险抢救及防空洞中为大家读书显示出她的成长和强大。同样是弱势一方的马克思和丽泽尔有共同之处,顽强生存绝处挣扎。他们既弱小又强大,体现了生命力的伟大,这种反差很动人。
作者运用了多处巧妙的反语,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偷、贼,习惯中是贬义词,但书中反映的是求知欲、对文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马克思的“偷了天空”反映对自由的渴望。我们常说的“偷得浮生半日闲”那是忙碌之余偶得闲暇的窃喜欢悦;恋爱的人总是说“你偷走了我的心”那是深情的告白与娇嗔;古语有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本书与妄图控制世界二者比较,对同胞同类的屠杀就格外血腥残暴,这是一种对战争和贪欲的有力控诉!
作者运用文字功力高超,他把“文字用到了正确的地方”。用丽泽尔的普通生活映衬战争的恐怖毁灭,显出平淡生活的温情可贵;用简单易懂的文字记录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风暴、回忆、痛悔、美好情感的复苏……比如马克思写的“俯视我的人”、“捡字人”,还有丽泽尔的笔记书,用油漆画在地下室的画与诗,都变成打动读者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活力四射青涩少年爱却说不出口,性格古怪爱发射痰炮的邻居大婶儿,忧郁优雅的镇长夫人,狂热的纳粹党员……外表凶悍的养母夜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思念在战场的丈夫,丽泽尔对死去少年的一吻,亲生母亲与女儿离别的站台,镇长夫人的信与点心……那么多感人的片段定格成凝固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
这样的笔力深刻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它既是善良的也是残忍的,既是美好的也是丑恶的,既是真实的也是沉重的。作品在痛苦过后怀有希望,丽泽尔在苦难之后幸存下来拥有了爱情家庭子女长寿,经历苦难的人分外珍惜幸福。他们应该得到幸福。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洗礼,在阅读中升华。希望世界和平稳定,亲人不再离散。人类要学会汲取教训,不断前进走向光明,让战争屠杀成为不再重演的历史。
《偷书贼》读后感 篇3
故事的一开始就让读者直面死亡,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一辆缓慢行驶的火车,一个疑是冻死的小男孩,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遍地的白,透露着冷肃的氛围,冻的人的心发寒,一切苍茫的开始,虚无、混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然而在战争年代里,活着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人命如草菅,一颗颗炸弹落下,希默尔街化为一片废墟,整条街只有主人公莉泽尔幸免于难,她所爱的一切,都如飞而去…
她的养父汉斯。那个银色的眸子的粉刷匠,会弹奏一手好手风琴;是她灰暗人生中的一束光,牵着她走向光明;他有着金子般的心,不以自己是高等种族自居,不歧视当时被是为低等种族的犹太人,“他的嘴角有着夏日香槟的味道,散发着手卷烟的香气,正如他灵魂的馨香。”
她的小伙伴鲁迪。头发像燃烧的柠檬色,他总是永不停息地奔跑着;他很仗义,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中,依然会挺身而出,帮助有残疾的米汤,即使被打的头破血流;即便他不懂为什么莉泽尔要偷书,但在书落入河中时,他会毫不犹豫跳入河中去捞,只为守护莉泽尔珍视的东西。
还有在莉泽尔家地下室藏身的犹太人男孩马克斯。他倔强地活着,哪怕22个月都没能够看一眼外面天空的颜色;他总是顽强的在与死神抗衡,为了活着他历尽千辛,甚至为此丢下家人忍辱偷生,最后却因怕连累了莉泽尔一家选择偷偷离去,最后落入纳粹分子手中。
那位一直骂莉泽尔“蠢猪”的养母罗莎,粗鲁的言语背后是深切的关怀;总是略带忧伤的镇长夫人,其实最是心善;还有那许多的人。例如三十五号邻居家的咖啡香,喜欢听她朗读平服紧张的众人…扯下冰冷的面具,被禁锢的灵魂得以释放,人性的东西静静流淌。
然而这一切都抵挡不了战争的残酷,一颗颗炸弹投下,如收割麦子一下收割着生命。美好在残肢碎沫中支离破碎,明天的期许还未到来,生命便已戛然而止。在那个看不见曙光的深夜,如同永夜。
希特勒的集权主义,肆意扩张的野心,在这一场战争中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小人物的悲哀,死亡的哀嚎,如同无声的抗议,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愿却再也无法实现了。
要是能在阳光下再畅快的踢一次足球该多好,要是能再去迪勒太太那里买个两人份的糖该多好,一切要是能如梦一样,醒来回到最初的地方该多好,寒冷的冬天终会过去,而死亡和阴影,一个走向永恒,另一个或许是一生都走不出来的鬼魅之地。
我不由得想,在今日这个大环境和平的时代里,真是说不清的幸福呀。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人内心饱含沧桑,灵魂无处安放?
《偷书贼》读后感 篇4
历经6个多小时读完了这本匪夷所思的小说,这是一本从死神的角度讲述的故事,小女孩从失去弟弟、失去母亲,到投入养父母的温暖怀抱,开启了第一本从弟弟墓地里偷来的书。爸爸的陪伴和教导,让她深深的沉醉在文字的美好之中。于是,在纳粹焚书坑犹、在镇长夫人的书房,她偷了第二本、第三本。有了输入,她还主动或被动的化为了输出,给防空洞内一起躲避炸弹的邻居们读书,给隔壁邻居太太读书,还给躲在她的地下室生存的犹太人读书,最后,在镇长夫人的鼓励下,她开始了写书,并因为写书,成功逃脱了死神的眷顾,成为唯一生存的那个人。
我喜欢这样的经历,跌宕起伏又不失温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她和爸爸妈妈的亲情,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年寄养生活,每每听到“小蠢猪”的时候,却觉得特别的温暖。她和马克思的友情,一段异位的寄养,曾几何时,我以为他们之间能有火花呢,她却为了寻找队伍中的他,洒了面包最后被殴打也浑不自知。她和鲁迪最后的爱情,鲁迪爱了她许久,怎么也得不到她的吻,却在死后得到了。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的残忍却还温暖。
显然,这是一个有爱的死神,虽然他肩负着灭亡的使命。可他还是收藏了那本小女孩的书,直至她寿终正寝的时候,归还于她。我也希望能有一天,我能看到带领我的那个死神,是如此的赋予人情味,也能将我的故事传播给我的子子孙孙吧。
《偷书贼》读后感 篇5
周围笼罩着巨大的黑暗,甚至,心灵也完全被黑暗占领。在巨大的恐惧中,人们只能掩面而泣。在这时,稚嫩的声音在角落响起,十三岁的女孩莎赛尔一字一句地朗读着。吵闹渐渐停歇,飞机的呼啸声和炸弹的爆炸声不再刺耳,朗读声化为一道光芒,划破浓厚的黑暗。
《偷书贼》中的德国没有明亮的颜色,只有黑、红、灰交织融合。黑,是死神和无边的黑暗;红,是鲜血和无声的尖叫;灰,是绝望和永无休止的死亡。这一段历史,是血腥的展览,最残忍和湮灭。战争下的德国在三色的挤压下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九岁的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弟弟在途冲夭亡。在冷清的寒碜的丧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在养父的解读下,她学会了阅读。她因此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抗拒的东西一书。两年后,在希特勒生日焚烧犹大书籍的过程中,莉赛尔偷偷救出她的第二本书《耸肩》。随后,镇长夫人的书房向她开放,她接触了更多的书。
即使贫困使莫尔钦小镇成为德国的缩影,人们变得冷酷,但黑暗中仍有不死的人性。温和的寄父汉斯和暴躁的养母罗莎在反犹太人狂潮中偷藏了一个叫马克思的犹太人。收留一个犹太人意味着灭顶之灾,然而罗莎和汉斯却让马克思在地下室隐藏了两年。
在战争的阴影中,镇长夫人伊尔莎·赫曼了解到莎赛尔对书籍的渴望悄悄地打开窗户,让自家的书房成莉赛尔的自选超市。后来,在莉赛尔不再到她客厅偷书时,她又写信鼓励莉赛尔写作,促使她走上写作之路。汉斯一家,镇长夫人让我看到在苦难怕悬崖上依旧开着人性的小花。宽容和仁爱,在乱世记了坚定一点点明亮,即使非常微弱,慈父,书籍,挚友······莉赛尔在最坏的时期却拥有了人生最美好的一切,直到,爬出地下室后莉赛尔看到废墟冲一切亲迈后人的尸体,战火将莫尔钦小镇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书的最后,死神感叹到:“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连死神也不得不承认他不断低谷人类。这是因为,无论死神如何威胁人类,人类善良的人性,永远不会泯灭。
《偷书贼》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战争的`罪恶,纳粹的罪行,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闪烁在黑暗中美好的人性。从这本书中挖掘出的一点温暖,足以让我得到能凿开心灵冰墙的一把镐。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