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质

2、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

3、通过对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与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用具:氯气、蒸馏水、NaOH溶液、集气瓶、干燥的红纸、紫色石蕊试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实验:

①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氯水的颜色

②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

③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

④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体会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元素的原子结构、氯气与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

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报道,消防员用水驱散泄漏的氯气的事实引入新课

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质的探究和Cl2与H2O的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1):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变浅,呈浅绿色

实验结论:氯气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2):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Cl-

实验(3):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出现红色,但后来红色又褪去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质

实验(4):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实验结论: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2、Cl2与H2O反应的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HClO的性质和用途:

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

b、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

c、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总结: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离):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棕色瓶盛装氯水?

三、氯气与碱的反应

1、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其变化

实验现象: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为无色

2、从Cl2与H2O的反应来分析、理解Cl2与NaOH的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

3、从Cl2与NaOH的反应,写出Cl2与Ca(O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

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氯气+碱====氯酸盐+次氯酸盐+水

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制成漂白粉来漂白?

(2)制成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时,如何体现漂白性?

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业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应怎样保存?

四、氯气的用途

根据氯气的性质,结合课本阅读、总结氯气的用途

五、小结

六、学生练习

七、作业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2、学习在叙述故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2、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在叙述、说明过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手法。

一、提问导入,引发兴趣。

1、启发提问,畅所欲言。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概述课文内容,强调“好奇心”的作用。

拉曼受充满好奇感的`稚童的触动,唤醒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1、思考:拉曼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

明确要点:

1)他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是“好奇心”将他领上了神圣的奖台。

2、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讨论: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呢?

1)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例证。(重点研读11——15节)

2)归纳事例,思考举例意图。

作者以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机会的事例作为反例,与拉曼的好奇求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失去“好奇心”带来的恶果,从而强调“好奇心”在探究科学知识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具有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圈划课文中心语句(18节),讨论句子含义。

明确要点: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3、学生再举日常学习生活实例,了解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熟记主要洋流名称。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故事]展示泰坦尼克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吧!它沉没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纬40度撞上了冰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没。我们都知道在北纬40度的海域是不可能发育这样大的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的力使它到达这里而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呢?”

那我们来复习今天的课文,第三章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新课学习】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的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洋流的形成原因:盛行风(主导)陆地形状轮廓地转偏向力

什么是盛行风:一个为三圈环流的六个风带,另一个为受季风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

受盛行风的影响联系三圈环流的风带图画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化面积。

赤道地区受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的影响形成自东向西赤道暖流。

中纬地区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洋流的分类及地理意义、分布规律。

2、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教学重点】

1、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复习旧课】

1、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2、按成因分,洋流有哪几种?

3、秘鲁渔场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引入新课】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神秘而富有挑战性,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讲授新课】

1、表层洋流的分布

(1)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引导学生据此图风向画出风海流的流向,然后展示洋流模式图。

(2)展示海陆轮廓图,引导学生根据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对洋流流向的影响,尝试画出洋流分布略图,教师归纳小结。

(3)展示洋流分布略图,引导学生根据此图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并判断:寒流与暖流、逆时针洋流分布、顺时针洋流分布。

(4)总结

副热带海区洋流系统的环流方向与大气运动中的气旋还是反气旋旋转方向一致?

对比:全球大气环流南北半球共6圈,而大洋环流共几圈?(读图思考)

由于南极大陆的存在,南半球的洋流系统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对比南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水温。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初步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暖流和寒流的概念

(2)暖流的作用: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寒流的作用:降温、减湿

秘鲁寒流: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气候的形成

(4)寒流和暖流交汇:促进渔场形成

如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等的形成。

【总结新课】洋流对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巩固新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条洋流沿岸干燥少雨,为什么?

(2)a、b、c、d四海区何处可能形成大渔场?

(3)从a到c海区,画出航海中的最快捷航线。为什么?若该图是太平洋,请说出被利用的洋流名称。

(4)在太平洋中,乙洋流的名称是什么?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

2、预习。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运用示意图、生活实例等多角度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明确世界洋流的大致分布,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纽芬兰渔场的案例,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渔场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展示科隆群岛的位置和景观图,提问学生: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寒流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

(1)什么是洋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2)按照世界洋流分布图中的表示,洋流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

(1)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关键词是“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等。

(2)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师生总结】一般来说,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需要注意暖流不一定从低纬流向高纬,要看洋流与流经海区海水温度的对比。

2.洋流对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和“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1)从图中找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思考哪些海区容易出现渔场?

(2)根据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分析大渔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说一说给你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寒暖流交汇处容易产生渔场。

(2)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形成大的'渔场。

(3)曾经辉煌一时的纽芬兰渔场因过渡捕捞,使得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提示人类在开发时注重对海洋生态的保护。

【教师总结】寒暖流交汇的区域容易形成渔场,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对于海洋生物的开发,要做到节制与适可而止,才能可持续发展。

3.洋流对海洋航行与海洋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三个案例:

案例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程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饶了一个大圈,却仅用了20天。

案例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案例三:2018年1月6日晚上8点,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和一艘散货船在上海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油轮全船失火燃烧,经过8天的燃烧后沉没。“桑吉”油轮沉没后附近海域溢油情况非常严重,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

根据三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1)结合案例一和案例二,分析洋流对海洋航行有什么影响?

(2)结合案例三,思考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利弊。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5分钟。

【学生回答】

(1)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但是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2)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教师总结】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可以概括为顺行加速,逆行减速。海洋污染物会随洋流扩散到其他海域,给污染物的处理也加大了难度,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海洋污染,一旦出现污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提出疑问: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说明洋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暖流增温增湿,洋流降温减湿。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