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论语》有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论语》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论语》有感 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

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

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读《论语》有感 篇2

想必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数。最后事情败露,只好逃跑了。在《论语》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条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也当过一次“南郭先生”。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吩咐我中午做稀饭,并教我做稀饭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电视,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饭都学会了,你还是快去干活吧!”我一边说着,一边推着妈妈向门口走去。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好吧,记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电饭锅里第二条线的位置,要留意锅里的情况,不要让稀饭漫出来……”“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我又扑到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动画片。不知不觉,到了12点。我伸了个懒腰,该去做稀饭了。

来到厨房,我又犯了难,刚才说“我会做稀饭”,只不过是哄走妈妈的一个借口。现在到了“真枪实弹”的地方,我却大脑一片空白。算了,现在去向别人请教实在难为情,还是我来吧!

可是到底应该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难。这时,我想到:我和妈妈一共要吃两碗饭,那就倒两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饭……干完这一切,我又两眼不闻天下事地看起了电视。

过了一会,我隐隐听到“嘶嘶”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心里一个咯噔:啊,惨了惨了,忘记掀锅盖了。这下完蛋了,妈妈会骂死我的。我连忙跑到厨房,发现米汤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打开锅盖,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发现锅里的稀饭成了一团浆糊,显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几舀子水倒进锅里,锅里的情况才好转了了一些。可这四溅的米汤,这溢出的米粒,这烧焦的糊味……我该怎么收拾这烂摊子啊!?要是开始我专心听妈妈的教导,知道放多少米,淘几遍米,倒多少水,隔几分钟过来看一下……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已经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我也不能改变现状了。

结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顿“皮带炒肉”。不过呢,这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装懂。遇到自己不会的事,要虚心请教那些会做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不懂不要装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读《论语》有感 篇3

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都这么重视呢?以前上课也学过一些《论语》里断断续续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起《论语》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称赞!于是,这次,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

由于论语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有一些我还是看不懂的,这里仅对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内容阐发我的观点。我觉得论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以说给我帮助最大,以前学习时,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很差,每次记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记,这样反反复复真的是很烦人!心里有这种压力,总感觉学的东西反正都是会忘的,还学什么呢?每次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论语里这句话还是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复一次,那么我每次都会加深一点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无用功!但是这句话也带给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复已学的东西,然而我每天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复习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将不堪重负,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想每天都复习,然后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但这样下来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学习新的知识,怎样才能平衡呢?

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较欣赏的处事方法,这其实就是讲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该怎么做。仁者爱人,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车将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居然被老人的儿女诬陷成肇事者,这样好人反被诬陷成坏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还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个仁义的人,不管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只是做好事的时候要看清楚情况,即使被人诬陷了也要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们不可以因噎废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有希望。

论语中还有一种关于艰苦学习的语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崇高的学习精神实在让我感到钦佩,孔子能这样艰苦学习,想必他学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曾经为一道数学题整整思考了两三个小时却并不感到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是让我看一秒钟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就忍不住想说:拿点儿我感兴趣的事情来让我学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让我感到万分痛苦,就像体育一样,我宁愿打两节课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钟的步,这大概就是兴趣的原因吧!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其中的一些治学及做人的道理却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是个政治家,论语中执政的道理可能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但是我们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却道尽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也许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贯彻实施还要再等很多年,或许他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个人的修养却有很大的帮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

读《论语》有感 篇4

最近,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为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一部惠泽后世的礼仪之书,仁义之书。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四书”之一,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随着儒家思想受到历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为正统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论述对思想界,对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发挥越来越深的影响,人们也将孔子称为“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所主张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学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语》中所蕴涵的道理数不胜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温是温习。复习的意思,故则是以前学的知识见闻,新是新的体会。发现。认识,总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我不禁想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要经常温习,因为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温习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才能进行思考,举一反三。

《论语》,当你每次“温故”时都会“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