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古诗教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篇2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精选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古诗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篇3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读。
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
2、查。
让学生把诗读熟了,再要求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的字义,要放到诗句中,看能不能说得通。说不同的就要找个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山消失了”,“太阳*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同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
3、连。
要求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白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有的诗句直译不好说,老师应予点拨。如“欲穷千里目”可还原为“目欲穷千里”,然后让学生用白话式着说一说。
4、画。
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它不同,,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
5、想。
学生根据诗意画画,是第一次想象。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老师的描述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老师可要求学生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领悟,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展开想象后,可启发学生:“从诗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对学生的体会,不要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质疑。对古诗的质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发学生再今后读书中不断求知的欲望。如“白日”为什么不用“红日”,就不一定要讲清楚,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
8、背。
背是语言积累,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背下来。
简评:
古诗“八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1、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用意象说话,读诗就要透过字面意思,从理解意象入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查一查,连一连,从而自己读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深入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诗要想象,读诗也要想象。教者两次引导学生想象。一是借画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把诗意画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语言想象,老师通过对待诗意的生动的描叙,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言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更丰富,更清晰,对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4、教师创设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句子?为什么?
3、再次诵读古诗,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进步。
4、下面我们都做小诗人,不拘形式地练习背诵古诗。
六、适当扩展,学习古诗
过渡:刚才,我们一边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这首诗读得有滋有味。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1、请大家看材料——《绝句》,这也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
2、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用最段是时间就能够把古诗学会!(学生自学古诗)
3、大家读书真认真!下面我们人人都做小老师,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说一说。大家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结合成小组,或者是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咱们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4、各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学习成果,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好古诗。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读出感情了?学生诵读《绝句》
7、教师总结:看来同学真的是无比的聪明,一块合作就学会了古诗。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8、放录像,学生欣赏
9、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10、师总结: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韵——诗歌朗诵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a)才露尖角的嫩荷叶固然生机勃勃,待到盛夏,一池荷花盛开又该多么吸引人。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西湖的荷花?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g)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清晨迎着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呼吸着新鲜空气,送朋友出门,恰好看见一池美丽的荷花衬着碧绿的荷叶,脱口吟诵出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是怎样的感觉。谁愿意试试当诗人的感觉,来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三、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四、比较赏析: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五、作业: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西湖诗两首
莲叶无穷碧
西
水光潋滟(好)
湖
荷花别样红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