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1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老师再提醒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须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须是透明的等。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应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2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要让学生制作一个雨量器,主要是让学生制作一个刻度线,贴在直筒玻璃杯的外面。课前,我想到学生的制作速度可能不快,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我用即时贴代替白纸,让学生在即时贴上画刻度,这样就节省了粘透明胶带这一环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这个制作应该不成问题,也非常简单。但没想到,学生的画线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画,怎样起笔,且速度超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画线之前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而且是边示范边指导的,告诉学生先画一条直线,底部标为0,再像直尺刻度一样画下来。在看到学生画线能力如此差的情况下,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画100MM的刻度,后来改为画60MM,但大部分学生的制作时间花了近半节课。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下面关于雨量的实验和雨量大小的.判断非常匆促。
课后,我从数学老师口中得知,这届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特别是画图能力。如果不画刻度线,学生更会将雨量的单位:毫米还是毫升搞混。那么如何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加快画刻度线和制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
我在后来材料准备上,利用即时贴的背面来画刻度线,因为背面刚好有像尺子一样一厘米一段的长度标记。如果用这个来画图,学生只要标上数字,画出毫米刻度线就可以了,速度会大大提高。不过要准备一个透明胶带进行粘贴。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学生容易将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粗细可以不一样,影响不大,在这里解释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怎么解释,后来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假设粗细不同的`直管的天空上掉下来100滴雨水,粗管将100滴雨水全部收在容器中了,那细管是否也可以呢?粗管和细管接受水的能力一样吗?哪个容器中水接受得多但是上升得慢,哪个容器水接受少但是上升得快呢?最后其实我们只看降水的高度而不看多少,然后大家就能理解其实粗细不同的直管,并没有什么影响。另外在制作中还必须强调直管的上下口径一致,可以以一种不同口径的和塑料直筒接收雨水的能力举例,然后看降水的高度是否一致。
另外,学生一般没有直筒这种玻璃杯,可以用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下部如果不平整可以先加入适当的水使其平整,将“0”刻度线提高。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降雨量的六个等级学生一般很难记住,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提醒记忆,在课堂中也应强调毫米和毫升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降水量”这一主题,依次设计并开展了“制作雨量器”、“模拟测量降水量”和“天气情况研讨汇报”这三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步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模拟测量降水时降水工具的改进,有效提高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最后的天气汇报活动中利用地区分组汇报,更是本节课的亮点,让课堂的研讨气氛得到了升华,达成了生动、有效、活泼的课堂效果,也是本堂课的所在优势。
不足的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短板,所以一些教学环节的思维含量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缺少在研讨过程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同时在汇报活动中各地区模拟降雨的情况不能体现各地区真实的降雨情况,学生缺少一些真实性体验。因为本节课是借班上课,且学生只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一课,然后直接跳过二三两课学这一课,所以本课教学还忽略了对“制作天气日历”这一班级记录表的使用。
课堂教学研讨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阵地,我们无法做到最完美的课堂教学,但只要我们找到不足,不断研磨、不断反思、不断锤炼自己的专业内功,就一定能达成我们心中最理想的课堂。让我们携手新课标,一起砥砺前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