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美术教案

2025/11/0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美术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的我做的罐和壶。

教学目的:

1、认识领域:了解一些陶艺历史,我做的罐和壶使学生对陶艺产生了兴趣,学习不同造型的`罐和壶的制作方法。 我做的罐和壶

2、操作领域:学习制作的方法,能做一个简单的“罐和壶“

3、情感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做的罐和壶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陶艺知识,学习制作“罐和壶”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制作的方法,并可以加上一些装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泥土吗?

二、用布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上台摸一摸陶罐,分析一下罐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三、讨论制作方法。如果要做好一个陶罐要从哪里入手,学生讨论。出示:毕加索的《鸟形壶》,学生讨论是如何来制作的,教师总结、演示制作方法。

四、研究“装饰”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展示,教师总结,学生自由想像。

五、制作“罐和壶”,可以模仿书本,也可以自己想像。

六、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七、开展活动。罐壶展示会,学生每人一张评价纸,把自己最喜欢的几件作品名称写下来,并写好在哪里,还有哪里要修改。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评价。

八、课后延伸: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罐和壶的图片,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

九:收拾活动场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术教案 篇2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授课时间】

20xx年11月2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学习,了解他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

2、 通过对梅兰竹菊四君子学习了解,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团结、友爱、互助、珍惜友谊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并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梅兰竹菊四君子,了解他们内涵品格,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

梅兰竹菊图文并茂的图片

【教材分析】

做人与处世同样重要,我们不但要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事。梅、兰、竹、菊,被历代的文人雅士称为花中“四君子”,占尽春夏秋冬。春之兰,夏之竹,秋之菊,冬之梅。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是古今文人墨客所钟爱,是诗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象征,代表着淡泊、清逸、高洁、气节四种品格。梅高洁傲岸,兰优雅空灵,竹虚心

有节,菊冷艳清贞。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自古以来,梅、兰、竹、菊象征着中国人的气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共同准备收集有关梅花,兰花,竹,菊花的'诗词等,了解他们的内涵。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梅、兰、竹、菊的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二、整体感知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其四者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三、分别对梅兰竹菊进行认识学习

(一)学生才识展示。

学生将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展示:

1、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2、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3、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4、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探索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课相关知识。

2。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学习,了解他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

3。组长小结

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三)课堂拓展

指导学生思考:

怎样做到做人与处世当学梅兰竹菊四君子人格品性?

四、课堂小结

教育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并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渗透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单位名称: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十二中学 教师姓名:朱瑞平

联系方式:13012929481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艺术效果。

2、尝试使用多种颜色,大胆表现对秋天的田野和树林的感受。(重难点)

活动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1、交流对秋天的树林及田野的感受,重点交流对秋季树林和田野的色彩及大树外形的感受。

启发幼儿讨论:从远处望去,秋天的树林和田野是什么样的?从近处看,秋天的树林又是什么样的?

2、欣赏散文诗《秋天的颜色》。引导幼儿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3、引导幼儿大胆设计秋天的树林和田野。

首先,引导幼儿合理地构图,表现秋天的树林和田野。

其次,引导幼儿大胆的使用色彩,用水粉表现秋天的`树林和田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色彩,有层次地表现秋天的树林和田野。

4、展示欣赏幼儿的绘画作品。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秋天的田野和树林”的互动墙饰中,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游戏安排:【秋天到了】。

美术教案 篇4

课题: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授课教师:孙

年级:高二学年

时间:九月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明确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为什么需要塑造某个形象。

本课知识概况:

每一种艺术门类都具有各自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不光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有,美术作品中也有,所以,要使学生理解美术就必须了解美术中的艺术形象。美术家借用美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构思,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它是看得见,有形状,有颜色,静止的形象,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美术作品的存在。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弄清什么是艺术典型。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习旧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问:

1、以下美术作品是属于哪个门类以及各门类的艺术特点?

2、品评《蒙娜丽莎》。

绘画是美术中出现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创作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平面性。

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知道如何欣赏一件美术作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展示:雕塑作品〈大卫〉。

展示:

〈蒙娜丽莎〉。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一般分圆雕、浮雕两大类。〈大卫〉是圆雕,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油画,画面描绘的是一位端庄典雅的女性,人物刻画细致,动态表情自然,这幅画画于文艺复兴时期。

让学生独立分析作品,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讲授新课

总结

后记

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诗《静夜思》、油画《星夜》后,思考在这写艺术作品中描绘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再比较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我们来欣赏两幅作品,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个别形象,什么是整体形象。

请同学们欣赏以下作品,指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别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介绍作品:〈教皇〉是17世纪西班牙的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坐在一把椅子上,眼睛盯着观众,显示出威严的气质,同时又隐藏着狡诈。这位教皇当时已经76岁了,他的老谋深算的面貌和性格被画家真实地表现出来,教皇本人看了都赞叹画得太逼真了。画面的色彩相当的精彩,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鲜明又富有变化,暗红色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的形象,再加上镶嵌在椅子上的宝石,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厚重而华贵的气氛,突出了教皇的地位。

介绍作品:画面以一位农村妇女手中的血衣这一形象为主题而展开的,血衣是画面情节的中心,同时用了一些受到剥削压迫的农民形象组成宏大的场面,来表现农民的痛苦和仇恨。作品人物很多,画家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场景。

画家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用艺术形象来表达,但是美术又不能通过表演、讲述等一系列过程来表达,美术作品是静止的,而且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的动态,,因此就必须抓住事物本身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来表现,要抓住一个典型的形象来传达,这就是艺术典型。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表现“跳高”这个运动,哪个环节更具有代表性?助跑、起跳、跃竿、落地。

很显然,只有跃竿才更有典型性。

展示雕塑作品:

罗丹的〈思想者〉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罗丹要用这样的动作来表现思想者,为什么用成年男子而不用小孩、妇女或老人呢?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国画作品〈荷花〉中的荷花与自然生长的荷花像不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同学们说“像”,这说明作品中的形象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但是,有一些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我们就会觉得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不太一样。

展示蒙克的〈呐喊〉。

这幅画是20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蒙克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双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对痛苦和死亡特别敏感,他的作品也多是以疾病和死亡为主题,在画面中用色彩、线条等形式抒发自己的内心状态,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绘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美术形象的创作中,由于美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不同,创作方法和手法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有的作品强调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创作出的美术形象也就偏重于写实,有的作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创作的美术形象就偏于内心情感的发泄。

展示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

《流民图》是蒋兆和1942年创作的,当时日本已经占据了我国的部分领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人民的遭遇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画。

请同学对作品进行分析。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这幅画是毕加索在二战期间为抗议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画面正中间发出鸣叫的马象征西班牙的人民;画面左上角的牛头象征着残暴和黑暗;其他形象表现的是人民受到的种种苦难。画面只用了黑白灰三色,突出地体现了毕加索爱憎分明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属于表现性的作品。

美术形象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能反映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

请位同学把这节课总结一下。

学生在表演艺术形象的时候很踊跃,在分析《格尔尼卡》时想象十分丰富而且很准确,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观察、倾听,欣赏后进行思考,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我们欣赏的三种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是相同的,都是描绘月亮的。

〈静夜思〉属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月亮形象的,从描写床前的'月亮到天上的月亮,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字触动我们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联想到月亮。

音乐作品中的月亮形象是用声音、节奏、旋律来塑造的,〈春江花月夜〉是用委婉、优美的旋律来描绘花好月圆的美丽景色。

美术作品则是用造型、色彩来描绘月亮形象的,画家通过色彩、明暗来触动我们的视觉,使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月亮的形象。

做动作,谈感受。

学生思考,比较个别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学生回答:

画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个别的艺术形象,而每一个个别形象又都具有共同性,从而构成了画面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比如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妇女、组织会议的干部、地主形象都分别是个别形象,同时他们又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来表现农村土地改革斗争。

有的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非要画这个人物或者是这个场景来表现内容和情感呢?”

学生回答:跃竿。

学生回答:

人体的健壮和这样的动作是典型的思考思考形象;用成年男子来表现这个艺术形象,是因为成年男子才更能体现出思想者的内在魅力,才更有思想的深度,用鲜明而又生动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典型。

学生回答:像。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经过画家对生活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选择、提炼、概括出来的,通过对自然生长的荷花进行观察,理解荷花的生长规律和各种姿态后才进行描绘的。

这是因为画家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时候融入了自己对这个形象的感受。

这是一件描绘现实的作品,属于再现性作品,再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状况。画卷从右到左依次是一位拄棍的老人,卧地的老者,抱锄的青年农民,还有抱着小女儿的母亲,后面是在空袭中捂耳朵的老人,以及一些乞丐,逃难的人和受伤的人等等,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很具体,着重反映人民遭受苦难的事实。

这样的作品属于表现性的作品,画中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和超出现实的夸张、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了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知道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怎样塑造艺术典型。

通过寻找不同种类艺术形象的特点,体会美术形象是一种可视的、有色彩、有造型,静止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品味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以及画面中的艺术形象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个别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艺术典型。

使学生了解创造艺术典型的方法和过程。

理解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

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本节课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