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1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2
上完《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的给予学生读的时间,自读,汇报读,在读中再加强理解。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
不足的地方:
1、有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还不够积极的进行补充。看来学生还不够自信,对文本的品读还要多元,平时上课要多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要特别的珍视。
2、课堂上写似乎少了些,更多关注文本的内容,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今后多加强训练。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4
这节的设计,从我初步定稿到今天给大家呈现的堂也是一波三折的过程。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学形式,而且是一篇略读,在初步的教学设计时,自己的思路很乱,总觉得要抓的点很多,要让孩子们知道了解的东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经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深入分析,最终定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剧本。因为我们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调查后,发现孩子们对剧本以及表演剧本更感兴趣,而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正是要求我们教师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那么,这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他们最需要的方面入手组织教学呢?而且,因为是语,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这篇短剧,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就基于这样的'起点实施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激发学习兴趣,前我写了一份“通告”,大致内容是:五班要举办“语言的艺术”的语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排练本剧,现招募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参加演出。这节将选拔《半截蜡烛》话剧的演员,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因为跟这个班孩子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堂上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只有他们读熟了对话,才能读透人物内心,才能把握好角色。就这样,堂教学变成了甑选演员的过程,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们表演欲望强烈。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朗读人物的语言。既然要演戏,当然就少不了导演,所以我就将“复述故事内容”这个环节变成了“导演说戏”,从中选出一个优秀导演,放手让他筛选演员。当然,在学生们练习表演的环节,我已经和这个学生导演进行了交流,那个孩子也很有思想,经过老师的点拨,他确定了选演员必须要抓好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把握,要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角色体验,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选出演员。
本节的设计旨在把呆板的字演变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符合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也正符合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通过表演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盘活了堂,达到了“舍我其谁”——“我是堂主人”的教学效果。
当然,完全放手给学生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一直坚定不移的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好样的。我的观点是一个同学他的过去也许不好,现在不一定好,但我坚信他的未一定会好!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单纯,你在堂上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还会有理由不参与,不积极,不表现吗?
既然是语堂,就一定要让笔谈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本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少同学写得采斐然,深刻而有见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亲历亲为,有话可写,写游刃有余。
总的说,这堂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本的特点这两方面组织教学的,我知道自己和这节都还有很多的不足,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给这个还在学习还在成长的我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