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预设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预设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预设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平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文中人物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 摔下来
老麻雀 飞下来 掩护 准备 搏斗
猎狗 张开 露出 愣住 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 )次写( )最后写( )。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音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全篇描写的情境。
(引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读着,想着,课文中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而且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2.提示:读屠格涅夫写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幅一幅的画,现在就想办法,把课文写的,把我们看到的画面,画下来,好像在画连环画。你们一共看了几幅画呢?
学生随手用简笔画形式再现课文情境。
①猎狗跑在我前面
②小麻雀被风刮下
③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
④猎狗后退了
3.再读课文,抓特点:
(1)小麻雀怎样弱小?猎狗怎么庞大、厉害?
(用……画出有关词语)
板书进行对比。
凭借已创设的情境,通过鲜明的强弱对比,使小麻雀、大猎狗的形象格外鲜明,为理解重点部分作铺垫。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突出对比,进一步渲染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凭借情境引导儿童在热烈的情绪中思考。在这里从故事的开头一下子引向故事的结果,启发学生从意外的结果中,关注故事的经过。即引导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4.配乐默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进一步提问:①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突出“绝望地”)②老麻雀明明知道已经没有希望,为什么要飞下来?
结合分析句子:“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它不能站在树枝上”。
因为老麻雀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所以是“安然的”。
既然没有危险,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枝上?
课文上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是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然大物)
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就不是轻飘飘地飞下来,是充满着对小麻雀的无限的爱,是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的,所以老麻雀的“飞下来”是很有分量的。课文打了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似的.”,后面的动词是“落”而不是“飞”。
画下表现老麻雀这一形象的词语。
5.齐读四、五自然段,突出下列词语: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
“扎煞起羽毛”“绝望地尖叫”
“用自己的身躯掩护”“拯救自己的幼儿”
“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不能安然地”“高高的”“没有危险的”
“一种强大的力量”
放音乐朗读,启发:
这一切,猎狗有没有料到?它被老麻雀突如其来的行动愣住了,惊讶甚至害怕、后退。
6.指名读第六节。
二、总结: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四、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正确书写6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在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的句子。
4、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正确书写6个汉字。
2、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恐龙消失的原因的短句或词语。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2、学习生字:恐。
给“恐”找朋友(恐龙、恐怕、恐吓、惊恐、恐惧……)
3、关于恐龙,你了解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板书课题:39、神秘的'恐龙。
5、区别“密、蜜”;理解“神秘”。
二、初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3、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评价
(说说自己对恐龙有了哪些了解?)
(二)研读课文第一节
1、齐读课文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说恐龙是神秘的呢?
2、根据交流,出示有关句子。
3、学习生字:约、史、历;理解“庞然大物”。
(1)给“约”找朋友:约会、相约…
(2)“历史”:读准“史”的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开火车读“历史”这个词语。
(3)“庞”:理解什么叫“庞然大物”?想想还有什么也可以称为“庞然大物”?
①理解: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陆地上的庞然大物是----(生答:象)海里的庞然大物是----(生答:蓝鲸)
师引读句子:大象是庞然大物,蓝鲸是庞然大物,恐龙也是庞然大物。
②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理解:一亿七千万年)
媒体出示:1700、17000、170000、1700000、17000000、170000000真的是好长好长呀!
(4)而人类的历史只有3、400万年,所以说比我们人类的历史长多了。
6、齐读句子: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一亿七千万年之久。比我们人类的历史长多了。
4、指名读句子,教师适时正音,并注意停顿。
过渡。师:由于恐龙一齐神秘地消失了,我们只能从有关的资料中,想像恐龙当日的辉煌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于是科学家作了种种推测。(初步理解“推测”)
5、朗读第一节。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抄写句子。
复习抄写句子的四步法。
(1)默读句子:看清词句,看清标点。
(2)注意抄写格式。
(3)认真抄写句子。
(4)校对,订正。
3、小结。
当时,恐龙可谓是地球上的霸主。可是,突然有一天这些庞然大物一起消失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猜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