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安塞腰鼓》教案素材

2025/11/13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素材(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安塞腰鼓》教案素材 篇1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听读,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

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效果有何不一样?(原句是短句,使语言铿锵,节奏急促,气势强劲;原句喻体提前,起强调作用,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几个句子采用反复的修辞,使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在结构上又是层次的分界点,能使脉络清晰,同时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使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指导学生品读这段话时可采用想象法,让学生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打腰鼓时的场景。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两重读,即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当第一组的同学读到第一句话最后两个字的时候第二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二句,当第二组的同学读到第二句的末两个字的时候第三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三句,这样就能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犹如一个个念头在脑海浮现。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两重读、叠加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并综合运用句式比较法、字词替换法等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短句的运用使显得气势非凡,从而使学生明白安塞腰鼓的内容与语言相一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圈点勾画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默读,探究主题

1.默读后,请生回答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的主题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如: “歌颂阳刚之美”;“歌颂民族艺术”;“表现西北人想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2.那么这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交流后师打出自己对此文的感悟:

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

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

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四、延伸课外,创意展示

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

“安塞腰鼓”将成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届时,“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有2000多农民靠外出打腰鼓赚了钱,年创收入百万余元。为了将这项民间产业做强,安塞县政府投资将腰鼓这项艺术在国际互联网上滚动宣传,提高知名度。目前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知识产权。

(看后)为了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能成功注册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安塞腰鼓”拟一则广告词为其做宣传,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纳,我想,安塞县文化局将会发给你请柬,特邀你亲临黄土高原,现场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把本小组内最有实力的一则作品在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描写声音的文字。

2、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选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安塞腰鼓》教案素材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方法:

1、诵读2、想象3、研讨

五、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

(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

本课导入的设计以此为根据,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三、朗读赏析探究

学生经过第一步的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进行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赏美图,配佳句——

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

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

《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上的作业。

安塞腰鼓

景文图韵乐

生命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素材 篇3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l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l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

(投影:黄土高原画面。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

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A、火烈的舞蹈场面。

B、鼓声的巨大力量。C、茂腾腾的击鼓后生。D、变幻的舞姿。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生命之华美——欣赏课文美点

第2 / 4页

[一读品语言]

1、师:当你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雄壮的鼓乐队,亲耳聆听这种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觉如何呢?想不想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

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感受最深的语段,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美源

小结: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排比、反复的运用: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读品气势]

1、范读:针对课文的5~13自然段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朗读技巧。

2、仿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或自读,力求读出韵律,读出气势。

3、演读:安排两组,一人模仿秀,一组合作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齐读课文的7段或9~13段

[三读品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绝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文中有很多句子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深广内涵,把你能理解的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一谈,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四)、生命之畅想

1、听一段二胡名曲《赛马》,任选一题完成仿写。

(1)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发挥你的想象,把听完乐曲后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模仿第七自然段)

(五)生命之思索

1、师:黄土高原上那种原生态的,摒弃了世俗杂质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写真。同学们,你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你打算怎样走过你的人生旅途呢?请把你的打算凝练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好吗?

2、学生拟写格言,集体交流。

(六)生命之旗帜

《安塞腰鼓》教案素材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教学重点:

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思考: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文中哪些话可体现?(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者应鼓舞。)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问题学生未提出,教师又认为重要的,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4、短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写作练习,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这一环节体现了反馈原理,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为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自由空间。再次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并有了新的突破,让所学知识成为自己能运用的果实。)

六、相关资料

1、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文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