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2025/11/1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二、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三、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

2、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

3、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有拿不准的字词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1)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习读写。

生字:

A:自读生字,注意字型,借助工具书或问老师同学,读准字音。

B:指名读或教读,并用生字组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鼓励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正音。

C:现场练习书写生字。

师:大家已经会读词语,让我们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去理解吧!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生读文,概括主要内容。(教师指名反馈,适当鼓励评价。)

师:这个童话故事内容很丰富,学习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分几部分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本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明确:故事先写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种种幻象;最后写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3、根据以上学习,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学生自由划分层次,鼓励汇报。(划分、汇报层次)

4、师:本节课你愿意先学习哪部分?能说说理由吗?(同桌先互相说说,再自由发言。)

引导体会:第一部分是后面内容的铺垫,扎实学习第一部分,才能为重点内容打好基础。

四、品读感悟第一部分,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让我们先研读第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勾一勾、划一划,还可以在旁边写些感受。

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划。

交流感悟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饥寒交迫、人情冷暖)

2、师指导理解两次提到“大年夜”的含义: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后一句比前一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对比体会:同学们可以想想我们自己,你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生交流)

过渡语:你们的新年充满着欢歌笑语,是那么丰富多彩。你们真是太幸福了,这些场景对于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苦孩子来说简直是奢求。同学们,让我们打开想象的闸门,在头脑中再现小女孩那个没有欢笑的大年夜。

3、师:当那些富商们围坐在自己家的火炉前面,吃着可口的美餐,欢度圣诞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呢?你们看到了吗?

师:这样的语句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呢?(同情,可怜,无助)

师: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看看能打动他吗?

师:看见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老师也想分享一下,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五、小练笔:小女孩在卖火柴的时候会遇见谁?会遭到什么待遇?

师小结。

小女孩真的是太可怜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和爱怜。处处打动着我们的心。下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课文,在火柴一次次燃烧和熄灭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可怜、寒冷、饥饿、无人疼爱

擦火柴:

冻死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师小结: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板书: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一块探究吧。(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4、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交谈确定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有感情朗读、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等。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这一天,正是大年夜,新年的前一天,那可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谁不想回家?可是小女孩她不敢啊!她不仅饱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回到家爸爸还会打她,没有一个人关心她、爱她,她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快乐!我想,此时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已经拨动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弦,谁想走上前安慰安慰她呀?

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5、可是当时的小女孩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寒冷促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擦燃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看板书,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

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

(二)学习5——11自然段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幸福、快乐、暖和、温暖)

你能把小女孩的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可是,火柴灭了,残酷的现实仍旧摆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自己试着读一读,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仿佛从美妙的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巨大的反差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你能把小女孩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3、暖烘烘的大火炉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于是,她不由得第二次、第三次擦燃了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愿意读的一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一、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二、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女生轮读。

(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

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

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

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