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月光曲课文反思

2025/11/1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月光曲课文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月光曲课文反思 篇1

月光曲课文反思11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课文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课文反思 篇2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课文,文质兼美,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又是离不开一个情字的。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就可以抓住这个情字。本节课我的.的教学设计也主要是围绕一个情字,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都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

2、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而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不着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的研读。

3、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

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我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悟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4、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月光曲课文反思 篇3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我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主动。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并思考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刻挖掘。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月光曲课文反思 篇4

我在一次新教师考核课上,我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我设计原因模糊的开放题来理解句子,进行创新教育。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这是一道讨论题,当学生看完题目之舌,就开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讨论起来,而我也参与了进去,不出30秒;就已经人急不可待地想发言了,我假装没有看到,继续蜻蜓点水般地穿梭于学生之中。

在参与讨论期间,我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贝多芬没有回答是默认了,但也有一些学生的看法与大家不太一致,情况多种多样。于是,我就开始让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片断实录:

学生1:我认为那是贝多芬默认了。

学生2:我的意见与他一样。

学生3:我想那是贝多芬谦虚。

学生4: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学生5: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学生6: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学生7: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听了学生们的这些话之后,我觉得结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这些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的模样,通过讨论回答,他们掌握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与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我想,他们是一群具有健康学习心理的学生。

上完这一堂课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这堂课的启发,心情十分欢畅,于是,我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我在课上所设计的题目是一道讨论题,它的答案不是单纯的同意或者反对,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对话,但我发现,整个解决过程其实也不等同于讨论这么简单,如果当同学们发表完毕统一一个标准的话,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金箍圈,使学生不敢创新。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依恋灌输式教学的那种呆板的简单划一和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用,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中心思想的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

这一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学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权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而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说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知识是如何得来,不知如何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不仅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

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多设计类似的讨论题,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积极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