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大班教案

2025/11/20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大班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大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数量关系。

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讲解分合。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苹果标记、数字1——5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师请五位幼儿站成一排(有三位男的,二位女的,有戴帽子、没有戴帽子的,有扎辫子,不扎辫子的等等)。

提问:“老师请了几位小朋友?”“谁能把5位小朋友分成两队,分好后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的。”

小组活动。

交待操作规则。

第一组:看熊猫特征图记录。

第二组:看鸟的特征图记录。

第三组:看纽扣的特征图记录。

活动评价。

请一位幼儿说一说看特征标记分苹果的事情。

教后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孩子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数量关系,对这节课掌握的较好。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认识球体、圆柱体》

领域:

科学、艺术

执教班级:

大班

执教人:

孟爽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

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浮力,知道几种能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

2、通过协商分工,合作实验,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3、体验鸡蛋浮起来后实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每组各一份共四组;鸡蛋、筷子、勺子、烧杯、托盘、抹布、记录纸、水彩笔若干;大记录表三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

1、让幼儿观察鸡蛋在清水里的状态,知道鸡蛋在清水里是沉下去的。

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及时肯定幼儿。

2、设疑:怎样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第一次操作实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方法。(烧杯与材料的对应、搅拌均匀)

(2)分工合作。(幼儿自由协商讨论)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激励)

3.分享交流:幼儿回忆实验过程、汇总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哪种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三、第二次操作实验,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导语:每种材料加多少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

1、提出实验要求:

(1)规范一勺的量。

(2)观察、记录的要求。导语:要一勺、一勺加材料。每加一勺材料充分搅拌后仔细观察鸡蛋的位置进行记录;再加第二勺、观察记录,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实验的好,记得清楚。

(3)再次协商分工。(换水、记录)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个别指导。(提醒幼儿观察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

及时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得出结论——加入的材料越多鸡蛋在水中的位置就越来越高。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材料能帮助蛋宝宝浮起来,鼓励幼儿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