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方案 篇1
为确保沙河店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杜绝洪水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实现发生较大洪水时人民群众能安全转移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由镇防汛指挥部、各村委会组织受灾群众向上游地势较高部位转移,谢家湾、中冯、北冯转移至沙河店村,南南冯、北南冯转移至东西杨村,东诰转移至东北营,西大诰、东大诰、大诰铺、小诰作为后备转移地点。
2、做好宣传,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时刻警醒沿岸村群众,常备防洪水,防大汛思想,及早联系亲朋好友,一旦发生险情能随时投亲靠友。
二、组织机构
各村按沙河店镇防汛指挥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并根据村民居住区域划分适当转移小组,并明确有组织能力、号召能力专人负责,在发生洪灾时组织群众转移。
三、组织措施
由镇防汛指挥部安排镇干部包村,在洪水来临时立即靠前一线指挥,村干部实行包片责任制,分管各片区域负责人,指挥督促责任人组织群众转移,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门,门不漏人。汛期期间有线广播明确专人值守,做好预警宣传,引导群众有序转移。
四、责任落实
汛期期间镇包村干部、村干部要24小时保证通讯畅通,非常时期保证24小时在岗在位,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贻误战机,延误转移,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事故的,将严厉追究责任人责任。
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方案 篇2
一、目的和任务
通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检验防汛及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提高干部及群众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应对能力和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防汛及山洪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演练科目及时间
本次演练科目为幸福村突遇泥石流灾害,应急人员正确引导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次演练活动有序推进,顺利完成,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演练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由办公室主任,负责此次演练的筹备工作。
四、现场组织分工
成立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应急演练现场指挥部,统筹指挥
①信息保障组、
②抢险救援组
③物资保障组
④卫生救护组
⑤治安防护组
⑥电力供应组
⑦人员安置组。
由镇长任现场指挥长,人大副主席任副指挥长。现场各任务组成员及工作职责如下:
(一)信息保障组
组长:镇党委副书记。负责做好现场指挥部的信息收集,照相和录像。通讯设备维护,确保现场指挥部的通讯畅通。
(二)抢险救援组
组长:党委委员、副镇长、武装部部长。负责组织基干民兵及自愿者组成抢险救援队,对受灾群众进行疏散、引导转移。负责临时安置点帐篷搭建及重要物质的搬运转移工作。
(三)人员安置组
组长:党委委员、副镇长,负责受灾群众转移后的安置工作,召集党员突击队、社区青年志愿者为受灾群众的服务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
(四)物资保障组
组长:副镇长,负责临时安置点的救援物资管理和发放。
(五)卫生救护组
组长:卫生院院长。负责受伤人员及受灾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负责临时安置点的卫生防疫和灾后卫生防疫工作。负责食品卫生及营养搭配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六)治安防护组
组长:派出所所长。负责维护群众秩序,做好治安防治工作。
(六)电力供应组
组长:供电所所长。负责临时安置点的电力供应。确保指挥部的通讯器材和医疗救护点的电力供应。
五、参演部门筹备工作及职责
1、人民政府镇长;负责演练的指挥、组织和实施;
2、党委副书记;负责做好现场指挥部的信息维护工作,确保现场指挥部的通讯畅通。
3、民政办,负责防汛及山洪灾害救灾安置所需的帐篷3顶、床2张、棉被2床。
4、财政所;负责协助民政办和武装部做好临时安置点的物资发放工作。
5、村主任,负责上报监测数据,负责对辖区干部进行分工落实水、雨情监测、险情预警播报广播、手摇报警器、敲鼓、鸣锣、吹号,以及疏散、转移引导、指挥等工作。
6、武装部,负责组织基干民兵20人,负责按指挥部指令,对防汛及山洪灾害危险区域人员进行施救,及时疏散、转移受灾群众;负责协助民政办搬运、搭建、回收帐篷以及安置点生活救助物资的搬运工作;负责灾后协助群众有序返回和恢复工作。
7、卫生院,负责组织卫生院、社区医疗点做好医疗、救护人员及救护车、床、担架和其他相关救护设施、器材、药品的准备工作;开展现场安置点人员的医疗、卫生防疫和灾后消毒杀菌等工作。
8、派出所。负责演练期间转移区域和安置区域的警戒标志、警戒线布置;负责提供演练和安置区域及转移线路沿线的治安保障;协助幸福村完成演练区域群众转移完成后的清场工作。
9、供电所。负责做好现场的用电建设和维护。
10、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负责按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的要求做好演练时间、地点、路线及参加演练人员、队伍的通知落实,将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和参演人员、队伍名单及分工情况上报副指挥长和指挥长;做好演练所需的场地布置、器材、设施设备和宣传标语、横幅及所有文稿资料等物资,并将各项物资及具体工作筹备任务分别落实到人,确保各项筹备工作准确到位。
11、幸福村党支部。负责幸福村八社临时安置点食品的安全,并协助发放食品及其他物质。负责聚集附近青年群众组织20名青年志愿者,协助各部门进行疏散转移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各参演部门各自负责集合参演队伍。演练当天9:00前集结完毕,前往演练等待区域,各部门自行准备演练队伍的交通工具。
(二)帐篷、床、棉被、面包、矿泉水等救灾物资筹备;
(三)幸福村八社演练点
1、八社群众转移临时安置点,镇应急办、武装部、派出所应在正式演练之前做好周边环境整治,确保演练正常、顺利进行。
2、负责消毒防疫的'医护人员在群众到达之前做好消毒防疫工作;群众到达之后,做好安置点医疗救护工作,负责安置点的食品卫生工作。
(四)清场工作
1、群众发动工作,由幸福村具体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演练中来,以丰富群众的应急逃生知识,提升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本次演练的目的。
2、清场工作由幸福村牵头,武装部、派出所、青年志愿者协助。清场工作要做到不漏户、不漏人,确保危险区域内群众全部转移。
(五)特写场景和群众演员
特写场景的群众演员由组宣委负责安排,并负责群众演员学习脚本,进行彩排等。
(六)演练期间的安全保障
各演练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各参演部门要对负责的参演项目的安全工作负责,安全实行“一岗多职”;充分检查预防演练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坚决杜绝演练期间的各种安全事故,确保演练安全进行,圆满成功。
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方案 篇3
一、总体目标
深入学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建立健全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机制,确保在洪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转移受威胁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群众转移工作。
副指挥:协助总指挥工作,具体负责转移安置、后勤保障、医疗救护等工作。
成员:包括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具体执行指挥部的决策和指令。
工作组:
转移安置组:负责确定转移路线、安置点和组织群众转移。
后勤保障组:负责救灾物资的筹集、储备和分发,以及转移安置人员的饮食、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
医疗救护组: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和安置点的卫生防疫工作。
宣传报道组:负责转移安置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三、预警发布与信息传递
预警发布:气象、水务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会商研判,准确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
信息传递:预警信息要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确保信息覆盖全面、传递迅速。
四、转移对象与安置方式
转移对象:重点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危险区、低洼地段等区域的群众。同时,也要关注老弱病残、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转移。
安置方式:
集中安置:利用学校、体育馆、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作为临时安置点。
分散安置:鼓励群众投亲靠友,自行安置。
五、转移措施与步骤
制定预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洪灾群众转移应急预案,明确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组织演练:定期组织群众进行转移安置演练,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紧急转移:一旦接到预警信息或发现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按照预定路线迅速转移。
安置管理:在安置点设立临时管理机构,负责安置群众的生活保障、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六、保障措施
物资保障:提前储备足够的救灾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等。
人员保障:组建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通讯保障:确保通讯畅通无阻,为转移安置工作提供有力的通讯支持。
资金保障:合理安排和使用救灾资金,确保转移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后续工作
灾情评估:灾情稳定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灾情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安置点管理:继续做好安置点的管理工作,确保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心理疏导: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总结反思:对转移安置工作进行总结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预案。
洪灾群众转移工作方案 篇4
一、总体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确保在洪水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转移受威胁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作为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群众转移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指挥部下设应急指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综合协调组:负责收集、统计灾情,安排人员值班,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申请并分发救灾物资等。
转移安置组:负责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安置点)的管理工作,协调转移安置所需车辆保障和运输调度工作,组织维护撤离点至安置点转移沿路的交通秩序,指导相关单位做好转移运输安全工作。
后勤保障组:负责避险转移人员信息统计、救灾物资接收及分发,保障灾民饮食、穿衣、住宿等基本生活需求。
三、预警发布与信息传递
预警发布:气象、水务、自然资源、应急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会商研判,准确发布洪涝、地质灾害等综合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通知到乡镇(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
信息传递:乡镇(街道)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作为辖区预警信息传递人,要组织本村组干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为危险区域“吹哨”,确保预警信息能够传递到人,精准反馈。
四、明确转移对象与路线
转移对象:重点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危险区、病险水库(堤坝)、低洼地段、旅游景区及工地营地等区域群众。同时,也要关注非常住人口和突发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需要紧急避险转移的群众。
转移路线: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转移路线,确保转移路线安全、畅通。同时,要将转移路线、紧急信号、安置区、警示牌、明白卡等转移避险信息告知每户群众。
五、转移措施与安置工作
转移措施:在危险点发生强降雨、接到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或预警信号、出现险情征兆或对险情不能准确研判时,相关责任人要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避险撤离。转移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际在家人数和灾害发生时受灾区域的.非常住人口为准,不得随意扩大范围。
安置工作:安置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设置避险转移安置场所。按照“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优先选择“投亲靠友”等分散安置方式。确因无法投亲靠友的,应由当地乡镇(街道)进行集中安置(集中安置场所应主要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学校、体育馆、闲置办公用房等场地)。同时,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避险转移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
六、预案与演练
制定预案:各地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科学制定综合避险应急预案。预案应简单明了、务实管用,明确每个灾点灾种的紧急避险责任人、转移对象、转移人数、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等。
组织演练:各地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紧急避险转移综合演练,特别是要加强夜间和断路、断电、断通信等特殊场景的实战演练,提高指挥决策、部门协同、组织实施、基层干部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保障措施
人员保障:各级包保责任人要第一时间下沉一线,组织指导相关工作。同时,要加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应急培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物资保障:各地要提前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拨和使用。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物资支持。
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洪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