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未来简史

2025/05/0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未来简史(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未来简史 篇1

本书信息量巨大,若求解般阅读将会痛苦万分或是心有不甘。一方面佩服作者的认知广度和理解深度,可以洋洋洒洒挥笔自如,但另一方面又因此而让读者门会倍感阅读压力。

人类的未来会如何?一般人并不关心也一直认为还没有到应该去关注的时刻,人作为个体的时刻往往只关注与自己关联的一切,但历史学家和未来学家会抱以极大的热忱。而作者就是以色列籍的历史学家。

那么在我们一般普通人的眼界里又会如何理解整个人类的未来呢?这个命题对于个体而言太大也似乎太遥远,然而如果说明天我们将会成为未来的一员,我想我们才会真正紧张吧。

1.未来的人类成为科技产品的附庸。我们创造和发明的一切我们一直想要掌控,但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成为这些科技产品的牺牲品或是玩物,我们会成为科技的一部分,被科技产品比如机器人或是某套系统所利用,这样的情景中人类将会成为奴隶。这样的情景我们时常在科幻片中看到,最终拯救人类的是人的情感是爱。

2.未来的人类成为科技产品的掌控者。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我们不仅生活在大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海洋和天空中。

3.未来人类成为地球或者来自宇宙以及宇宙之外的其他生物奴隶。我们也许会灭亡,但也许我们可以掌控寰宇的一切。

……

当然人类的未来会有多种可能,也正因为此,这些来自对于未来的思考才不至于让我们当下的人类焦虑,我们焦虑的依然是我们的柴米油盐和茶余饭后的消遣和乐趣。

人类的未来如何?甚至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命途如何?这些都与我们当下无关。

因此,对于这本书来说,作者博古通今预未来的内容为我们带来了当下所缺失的乐趣,才会好评如潮,但当我们盖上书本,我们才会发现这一切与我们并无太大关联。

《未来简史 篇2

太精彩了所以写下评论,无论是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都很好看,全程一直觉得在开悟然后又有点毛骨悚然。作者不是仅仅告诉我们历史,而是一直跳离到一定高度来看待历史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摆脱平常被灌输的知识而,企图抓住本质。同时也把我感觉到但是说不出来为什么看历史的感觉说出来,就如同他在书里说道:“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有的评论说觉得说这本书没有其他小说写的精彩没有很特别,也许可能想象空间的确有更多,但是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并不在这,而是它从历史的角度把从古至今所有现象的本质从逻辑上串联起来,让读者跟着作者深刻感受和思考,以及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就好像一个人想改变自己仅仅会幻想想象是不够的,这没有扎实的基础,很容易迷惑,行动困难,只有一部分人能不放弃。一定是在了解自己过完所有的历史,并且了解灵魂思想行为的联系之后,深刻意识到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在生理基础上,有很多事件的概率发生而造成性格塑造成这样,然后意识到其实我也可以不是现在这样的我,我其实有多种可能性,从而进行想象并且行动来改变。这时候的改变才是深刻而坚定的。

《未来简史 篇3

饥荒、瘟疫、战争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的远景将是史无前例地得到升华,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乐,甚至可以化身为神;完全可能,因为我们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计算机、基因学、纳米科技…

比如,我们通过体内纳米机器人而预防疾病和检测身体;通过基因而使自身变得强大,通过智能手机便能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无人驾驶汽车感知路况且统一合理地到达目的地,甚至远程操控机器人作业…

当然,随着技术的无限发展,世界也将有着“成也人类,败也人类”的悲壮。因为机器人取代人类作业,将会存在人类的无用阶层,而万物互联网将更先进更智能,它能通过数据和算法而对生物进行预判,包括对人类,告诉你跟谁结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开战。

未来有可能就是数据时代,机器通过没有意识形态的算法进行学习,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人类亦无法企及。

难道我们仅是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吗?

数据和算法,即为人类所生,便能为人类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类即为神人,普通人听从数据算法,数据算法听从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数据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说,未来不可预测,或许人类将走进另一个方向,而并非算法主导。

阅读这本书,作者对宗教、科技的发展进行很好的解释,让读者拓宽视野,接触到作者有理有据的看法,使得本书更具理性。推荐阅读。

《未来简史 篇4

温习一下。

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旧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将是长生、快乐和意义这三大新议题。

1.长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而且为数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延长寿命,将是人类整体未来的追求之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老病死的问题将不再是哲学问题,逐渐成为可以应对的技术问题。随之产生的,将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重定义,还有更加严峻的个体平等问题。

2.快乐,不是幸福,或许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快感。除了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上谈论快乐的貌似并不多见:快乐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级一些,更遑论卓越、正义和至善了。然而我们都渴望快乐。快乐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乐就简单多了;但是快乐和快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快乐是什么呢?是不是“适当地”满足个体需求呢?

3.意义。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人类将神拉下神坛,认为意义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主义洗劫之后,人类还有多大的自信认为“我”很重要呢?我们只是一堆算法,而无意识的智能在数据处理上优于人类智能百倍不止。我们的意义在于将意识变成智能或“数据”么?

意义问题较之于长生与快乐,在此虚无的数据时代,无疑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