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小桔灯的读后感

2025/05/0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桔灯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桔灯的读后感 篇1

读到《小桔灯》这本书已经是几个月前了,可是现在想想,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小桔灯》这本书是作家冰心所著的散文集,有好多个故事组成,有《寄小读者》《国旗》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桔灯了,因此把它定为题目,《小桔灯》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个八小女孩的故事,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又乐于助人的小孩子,从中可以体会到真善美。

我最喜欢的也是《小桔灯》这篇小散文。

读过这篇散文的人一定知道那个主人公小女孩吧?那的妈妈一直卧病在床,爸爸又不在身边,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这个小女孩来做,家庭的重担都扛在一个八岁的小女孩瘦弱的肩膀上,可是她并不觉的辛苦,却说:“我不做谁做呢,妈妈病了,我就应该照顾她。”可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少年,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那里做过家务事呢?就像我,平时根本没有做过什么家务只是偶尔擦擦桌子扫扫地什么的,我却为这举动而感到自豪,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直到读到《小桔灯》中的那个小女孩的时候,我才觉得羞愧不已,如果我是她,面对那样的生活遭遇,一定不能做的像她那样好,对于她的大胆,我觉得很佩服,她能独自去不认识的人的家里借电话,而我却不能——因为我是一个生性很胆小的女生,虽然已经十一岁了,可仍然不敢走夜路,“胆小如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我是在适合不过了。我喜欢这个文中的小女孩,她善良又纯洁,直到替别人着想,作者回家的时候,因为天色阴沉,小女孩就用橘子皮做了一盏小桔灯为作者照路,虽然她的光很微弱,可是,却饱含着小女孩对作者的感谢与关爱,那个光芒,是友谊之光!

亲情和关爱并不只在于惊天动地的事实,只是一个微小的举动就可以体现,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向大家推荐,希望大家都可以像故事中的小女孩那样,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这几天一下课,我便坐在位子上,手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本书,便是冰心写的《小桔灯》。《小桔灯》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的女儿。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逮捕、屠杀地下党员,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上空。姑娘的父亲是一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母亲也因为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受了伤。然而,这个小姑娘不但不像别的.孩子一样惊慌失措,反而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这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说,该有多么不容易啊!

在读到作者问她吃过东西了吗?锅里是什么?她笑着回答:“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时,我的心揪了起来。大年夜,多么诱人的时刻!每当这时,我们不仅能与家人一起坐在温暖的家里,吃着香喷喷的、丰盛的年夜饭,还能看着五光十色的烟火,听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应该是最快乐的时刻了吧。但对于小姑娘来说,这也许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母亲被打伤,父亲下落不明,过年只有红薯稀饭的小姑娘并没有气馁,仍然活泼乐观。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小姑娘啊!

文章的结尾细致描写了小姑娘给作者做的一盏小桔灯。它发出的橘红色的光芒,实在不算明亮,但却象征着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象征着革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象征着革命的事业必胜!作者每逢春节都会想起那盏小桔灯。是啊,这位小姑娘虽是偶然相识的,但却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学习小姑娘的良好品质,学习更多知识,为祖国作出贡献!

小桔灯的读后感 篇2

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那个小女孩那么小就懂得要照顾父母,而我呢?每次都是父母照顾的。我生了病父母总会细心地照顾我。父母生了病,我却丝毫不管。唉!真惭愧!我以后要向那个小女孩学习,也来照顾父母。

小桔灯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冰心的作品《小桔灯》。

我心里非常钦佩文章的主人公,她是个地下党员的女儿,非常勇敢镇定,也很乐观。

当反动派残酷地镇压革命党员时,小女孩才八九岁左右,情绪却十分镇定,虽然爸爸离开了家,妈妈被殴打,她躲在一边躲了过去。她不像别人那样害怕,而且还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当读到小女孩独自一人上山去请大夫,遇到作者后,平静回答了作者的问题,我感到她很勇敢,因为她相信总有一天革命会成功,爸爸会回来的,生活也会好起来的。

在过年的时候,她家吃的是红薯稀饭,而我们却吃好的用好的,她却一样也没有,可是她仍然很乐观坚强,多么了不起啊!

读过《小桔灯》后,我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小桔灯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冰心老人的《小桔灯》,文章里的那位小姑娘真勇敢,她面对着爸爸失踪、妈妈生重病的痛苦,一直坚强地活着。虽然她的爸爸失踪了,但小姑娘还是坚信爸爸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她这种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精神深深感触了我。还不只这些,这个小姑娘看见冰心老人给她捎来桔子,谢过后,二话不说,立马给妈妈剥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桔子放在妈妈床头。天刚微微黑,但山里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了,小姑娘用那灵巧的手为冰心老人做了一盏精美的“小桔灯”,这盏小桔灯不是一盏普通的小桔灯,灯里包含有小姑娘对父母的爱,只要点燃这盏灯,我们都能看到她对父母的.爱、对冰心老人的尊重。

我要像这位小姑娘学习,学习她面对困难不退缩、尊敬老人的优良品质,我也要把更多的爱给予爸爸、妈妈,要尊老爱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