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小哨前进》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吹着小哨前进》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吹着小哨前进》读后感 篇1
我到书城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书,叫做《吹着小哨前进》,作者是梅子涵,他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但是我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书。这本书也算是一本名著了吧。
我看到封面时,已经知道这是一本讲述美好童年的名著。但是,我总是琢磨不透书名的意思。梅子涵叔叔写的小说与我看过的其他小说不一样,他是用讲故事的名义来给我们增加知识、教育我们。故事有好的,有坏的;有令人感动的,有令人恐惧的;有令人开怀大笑的,有令人惊叹不已的……
他的小说,像是在跟我们聊天,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在小说中写道:“如果你没了兴趣,那么你可以现在就停止阅读,别浪费时间免得你读完了骂我,我不喜欢被人骂。”
后来,我渐渐地了解到,这是一本作品综合集,就是把梅子涵叔叔刊登过的、写过的小说综合到一起,结合成一本书。你绝对想不到,现在是大学教授的梅子涵叔叔,小时候有那么多趣事。
“献给童年你的和我的献给爱温暖和灿烂的献给儿童文学浪漫和不朽的献给祖国她会高高耸立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也该有一颗童心,正如杨红樱阿姨说的,有童心的人永远不会老……
到现在,我结合着内容与我的理解,明白了“吹着小哨前进”的含义: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乐观的解决,就像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一样。
这本书很好,值得大家去看。
《吹着小哨前进》读后感 篇2
《吹着小哨前进》是作者写的小时候的爱、傻、不懂事与游戏,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不懂事,常常做出一些傻事,可是这正体现了我们的快乐与无忧无虑。
很小很小的我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什么都不让我们干,是在父母的怀里,而稍微大些了,是被父母牵着,在他们的手心里,怎么样也挣脱不开。
而现在的我们,还能为父母做什么?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因为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
我们又不能帮父母去上班,而我们能做的就只能爱他们、体谅他们挣钱的来之不易,帮父母干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是就可以了,父母就很欣慰了。
这就是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爱,却都能表达了我们的心。
在《吹着小哨前进》中,作者和他们的伙伴也有很多童年趣事,那些趣事,像是烙在了我们的心里,永远抹不掉。
《吹着小哨前进》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是梅子涵写的。它是一个个故事组成的。有的是自己故事,有的不是写自己的。
这本书分为四大段。我最喜欢第一大段。这一大段写了作者小时候的事,我喜欢饭票这一章。在这一里我读出了妈妈的爱。
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晚上该怎么办。因为我把把一个月吃的饭票用半个月的时间吃完了。当时家家户户也不是很有钱。如果让妈妈知道,虽然不会骂我,更不会打我,但会说:“你自己想想吧。”我回到家没说我把一个月的饭票,吃掉,而是说我把饭票丢了。妈妈十分吃惊。何况这是我第一次撒这么大的谎。妈妈便带我去找,没找到。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是吃饭不用饭票的梦。可第二天还是要饭票。妹妹给我一张纸是妈妈写的:明儿,你丢的饭票找到了。中午吃饱,不够多买个馒头,你要长身体的。读到这里我的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人,是会重新走到以前的路上去的。我感到我一直生活在童年里。
《吹着小哨前进》读后感 篇4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綵,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相当于交一个良师益友。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吹着小哨前进》这本书,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本文主要了这主人公在童年时,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高兴,伤心,愤怒等等。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作者每天把妈妈扶上自行车,让妈妈骑,自己跑着跟在后面,护送妈妈上班。
通过这个作者每天护送上班这个极不起眼的细节,却让我们感受了作者懂得感恩,懂得知恩图报。她这一优秀品质,是中国过许多儿童和青少年都不具备的。这也使我自叹不如。在当今社会,我们从小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被泡在了蜜罐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从来没有看见过父母在背后忙的东奔西走;从来没有看见过父母在背后累得腰酸背痛却默默无闻。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只依赖于父母,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故事: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位书生书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熟背四书五经。有一天,他去参加县里的考试,考试结束后,金榜题名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他的亲人和朋友都感觉很奇怪。原来真相是这样:这位书生不会研墨,以前都是他父母帮他研的墨,考试的时候他是用清水写上去的,过一会就干了,所以一分不得。他这些细小繁琐的事都需要父母帮他做,他怎么可能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父母呢?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已经老了,需要我们去照顾,就他们小时候照顾我们一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所以,赶紧尽孝,不要为自己的一生留有遗憾。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好一本书,条件是仔细揣摩其精华,然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否则读不读,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