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2025/05/0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没错,光是这个星期就看了四十多个小时);

第一次读到的和历史轨迹有所重合而且能经得起推敲的一本书;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的一本书;

第一次让我想好好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本书……

这本书得来纯属机缘巧合,而一开始打开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并不是光环加身一路开挂,而是过着平平凡凡没事儿还捎带验个尸破个案的田园生活,我觉得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后来火伴陆陆续续的出现让我觉得有了看下去的动力。及至花木兰“读档重来”,带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和一身怪力的.升级作弊系统,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经历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欢又共同患难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来不同了,但历史的基本轨迹并没有改变,而木兰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来更好的结局。

花木兰教会了同火认清自己的价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谊;花木兰教会右军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军称为“玄衣木兰“;花木兰勇猛过人而又谦逊有礼,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儿郎的仰慕。王猛将军的细腻维护,阿单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罗大蛮的鲁莽直率,那罗浑的争强好胜,若干人的精贵无赖,陈节的衷心耿耿,狄叶飞的敏感自强……还有郑宗,素和君,赫连明珠,阿单卓,盖吴,拓跋焘,拓跋晃,库莫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是因为我觉得不会有那么一个人能担得起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隐忍,她的负责如果不能在影视里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宁愿没有那个影视化的花木兰。

本来想写的诙谐一点的,奈何写出来就由不得自己了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满了热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尽管是理想化的历史,但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在这个理想里过得平安喜乐,有声有色。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2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3

我推荐于丹庄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时间读了一遍,果然受益非浅。于丹教授不愧为北师大知名学者,一本博大精深的庄子,被于教授以平实浅显的语言展示在我们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这本庄子心得中,对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但是我们普通人若想做到庄子那种逍遥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而更新飞速的现实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说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实际,每天一睁开眼,就不得不为了生存的目标而打拼,正所谓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间多少温情存。虽然庄子说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现在读庄子心得还真正是时候,因为自己正处于心情浮躁时期,看完这本书心情沉淀了许多。尽管自己平时自认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风声草动当头时,也难免心浮气躁,以至于搞的自己心神不宁。后来静下心来想想,有些东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当然不在意并不是放弃,而是如何正确理解。比如亲情和爱情,虽然不能时时誓言以对,不能时刻环绕身边,但是,只要知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就可以了,并且彼此都在对方的心中,还强求什么呢?对于理想和事业更应当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就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而不是要环境来适应你。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能够去研究人体,或许有一种从外到里的神秘揭开,所以,我选择了冷冰冰的医学。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泼好动感的我,每天却要面对那些厚厚的医学书籍,乃至复杂的解剖图普,还有那血淋淋的尸体标本,毫不顾忌地挖掘着一种自我认可的潜力,面对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离死别的哀伤,也是对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验。

当一切都适应了以后,生活又出现了新的转折点,面对自己的新身份感到无所适从。经过内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间领悟了一些东西:我们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对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它,我不会刻意的追逐,只会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庄子所说的,我虽然不能做装水的瓢,但我却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说人总会有自己的位子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4

青海敦煌西北一线的旅游途中,发信息给丈夫问要不要我带什么礼物,以为在家的丈夫和女儿会给我提出带点特产或其他什么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万里的心态就是给我和女儿的最好礼物。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何谓平川万里的心态?而丈夫又为何有如此一说?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