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培训班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数学培训班心得体会(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数学培训班心得体会 篇1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霍山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标培训,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培训和自学,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样的激励办法,开展各项数学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总之,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大胆的创新,才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数学培训班心得体会 篇2
任教七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惟独这次市级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个月下来,习惯了路上的奔波,习惯了夏日的炎热,更习惯了前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谈谈给我感触较深的几节课:
郑毓信教授的《数学教学研究的现代发展》首先从教学研究谈起,从不同的层次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点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学亲身遇到的问题入手,如何去认识数学生活化问题,怎样关注新热点等等,在关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追随潮流,不要迷信专家,为我们提出了应思考的问题及现实意义。然后郑教授又从公开课谈起,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问题:“什么是好的情境设计?”“应如何去认识情景设计的意义?”“应如何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主动探究能否被看成数学学习的主要手段以至任何情况下就要让学生探究?”“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什么样的动手实践就是真正有效的?”等等,郑教授在此为我们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并阐述了每个问题的本质与缘由,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辩证关系,使我们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又有了大的提高,并懂得了教无定法,必须根据特定内容、特定对象、特定环境创造性地去应用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全班讲授等各种教学方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王洁博士关于《校本研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讲座。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一听说教科研,都或多或少地感到有点茫然,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教书,改作业,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科研呢?
听了王洁教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开展教科研活动。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她的讲座使我明白:可以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这样的流程展开研究。她以沈老师上“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让我们深入理会了这种研究的开展。那个课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师在教学行动中学习、在教学行动中研究的全过程。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研修形式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正如王教授所说,这种研修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追求成功,为自己而研究,同时也研究自己。”如果一个教师,能坚持进行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既可以改进我们的教学,更可以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促进学校教科研的推进。
在这些天里,我们还听了仇炳生、李善良、陈光立、陶维林、朱建明、顾香才等专家的讲座,真可谓是场场精彩。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数学培训班心得体会 篇3
徐老师讲的“倍的认识”,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对“倍的认识”这一节课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和配合;课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也就是他课堂教学的境界;整节课,徐斌老师都是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开始了知识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今天的课堂正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徐老师仿佛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诗人,学生的思维在他的点拨引领之下像是的一团团小火花,不停的跳跃,不停地闪烁。精简恰当的评价,巧妙自然的过渡,灵活机智的调整,充满智慧的点拨,整节课上完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学生对这样的课堂留恋不舍,听课的老师对这样的教学意犹未尽。一节课,规模可能不是很大,但是通过这样的一节课,徐老师已经向我们老师很好的传递了“无痕教育”理念的博大与精深。正如徐斌老师所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无痕教育”为我们各位老师的发展与思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进行了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我们准备了一节“分数的意义”,期间,徐斌老师给我们小组提了可行性的建议,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了方向。
评课环节徐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点评,一、关注概念的产生和来源,二、关注概念的意义和本质,三、关注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四、关注概念的应用与拓展。通过徐老师的评课与点评,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缺少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自己的教学专业。
一次学习,一次成长。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们在脚踏实地做教育的同时也应仰望星空看发展,跟上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跟上教育的步伐,提高自己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真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把教科研与教学真正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数学培训班心得体会 篇4
自从参加了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后,使我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设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自己的数学教学的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信息,新的活力。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后,使我对这一点更加明确了。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经历了这几次学习后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把生活还给学生,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结果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他们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差不多完全没有了产生与发展的痕迹。把这样的内容作为数学课堂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他们很难找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对数学的兴趣和
爱好也就成为了空谈。当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听了东城区和平里一小滕亚杰老师的有关“平均问题”的研究课后,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的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情感。一上课,老师带领学生分组(各组人数不同)开展钓鱼比赛,到底哪个组钓鱼的水平更高一些呢?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将学生引入了数学学习的殿堂。学生充满热情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他们找到了最恰当,也是最准确的方法,那就是计算出各组钓鱼的平均数。然后教师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打靶游戏,通过学生最关心的运动员姚明的赛场得分,通过学生最爱看的节目《欢乐总动员》
引导学生进一步练习求平均数,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平均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
这节课使我看到了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要由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转向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它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一点将指导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要适时、有效的帮助与引导,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
昌平城关小学的柏继明老师有关“统计的初步认识”的研究课至今令我难忘。课上在学习整理数据这一环节时,老师并没有做任何的提示,而是让学生集体研究出在数据较多时最好的方法是分段整理,然后把问题落实给个人,你如何分段去整理。汇报时,老师充分肯定了每一个学生的做法,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完全打破了以往只局限于画正字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想出的方法各异,思维被打开了,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出来,这不就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吗?
目睹了名师的课,听了李家骏、李烈等专家的报告,使我对自己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已确立,不仅要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家骏老师在报告中曾说过一句:
教学是事业,事业需要奉献;
教学是科学,科学需要探索;
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
我将以这句话时刻衡量自己的教学,激励、鞭策自己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