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2025/05/1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怀念母亲》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1

在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思潮起伏,不禁被文中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对祖国那份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所感动。

文中,季羡林爷爷平时生活在城里读书,与母亲是聚少离多,回来的几次都是奔丧,极少有与母亲相聚。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季羡林爷爷是泪流不止,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心中满是无尽的懊悔,抱着终天之恨,恨自己没能陪在母亲身边,恨自己连母亲临终前都没能见上一面,甚至想随母亲于地下。从季羡林爷爷如此悲伤的心情能看出,季羡林爷爷的一片赤子之心。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嘴上一大套,整天说孝、孝、孝,但却总不付之于行动。即使是在母亲劳累的时候给她们敲敲背,在她们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暖的茶水,也是少有人能做到。有的人,母亲向他们送去关切的话语,他们却埋怨母亲唠叨;有的人,总向母亲要这要那,只要哪稍不顺心,他们就破口大骂;有的人,从来都不关心母亲,只关心着自己,不知道母亲内心的痛苦,即使母亲生病了,他们也漠不关心。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无私的,她们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更应该感谢母亲,关怀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母亲!

文中,季羡林爷爷留学国外,心中却皆是对祖国的无限浓浓思念,每到夜晚,他的心中思念着祖国,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得实在难受,有时,当思念之情异常强烈时,留在国外的心思立刻都烟消云散,恨不得立刻回到祖国。从中能感受到,季羡林爷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表面上很爱国,常有人崇洋媚外,喜好国外的生活。有人旅行国外,心里像磁石一般被国外吸引住,流连忘返,一点都想念祖国,最后,竟对国外恋恋不舍,怎么也不肯离去,有的'甚至改国籍,定居国外。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爱国之情”吗?

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母亲,我们能放弃一切,就是不能放弃祖国,国家的尊严就是我们的尊严,我们应当捍卫我们可爱的祖国,而不只是嘴子上说说。

同学们,我们不能空口谈虚话,应当真正爱我们的母亲,爱我们的祖国,对她们表示真诚的尊敬,这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做到的事!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2

当我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

《怀念母亲》主要讲的是:作者季慕林上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和伤感,又一遍遍怀念自己的祖国母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外国留学的二十一年。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季慕林是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有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他对母亲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他真是一个大孝子!

我想到了自己,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如果要我和季慕林相比,我就显得太自私了。

有一次妈妈正在网上为我购买衣服,我所有的作业都写完了,我就想玩电脑,妈妈说先让她买完衣服在玩。我不愿意,就把网页关了。妈妈没办法只好让我玩。我在玩时还想:“哈哈!你还是斗不过我。”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以前自己做的不好,以后我要向季慕林学习, 热爱父母,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3

可是怎么读,也读不出我的备课思路;怎么读,也跳不出所谓的金点子。不过读着读着,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颗跳动着的心,那份火热的情。

季羡林(1911.8.6—20xx.7.11),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头上的光环说也说不完。

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位七尺男儿在《怀念母亲》的一文里(当然不只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却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母亲带着不舍,怀着遗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应该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夸张了呢?“泪流不止”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么一位铮铮男儿?还“数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说,他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到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是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试问一个孩子六岁之前的记忆有多少?之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无几,那母亲的概念会有多少呢?就连在季老的梦里只能够“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什么还要花如此的浓默之笔来描写自己失母之后的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呢?思绪良久,唯有的解释就是季老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软软的心坎里怀柔着浓浓的情。还能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并不是只会索取,更多地是爱的奉献。

这一点,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里也得到了证实。文中有一句: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有一颗敏锐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更能体会得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痛。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怀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处的民族。我们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这样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吗?更何况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对母亲的关爱又有几多?想起来,愧啊!读师范时,算是离开了母亲几天,可又有几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妈妈,我没钱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一日三餐粘着母亲;儿子降临了要母亲;工作调动了还是不愿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当然地索取!哎!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了?什么时候又体贴过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朝着母亲“吼”上几句……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的吓一跳。冷血?没心没肺?还是美德的淡化?

不,不行!妈妈老了,妈妈不是“铁人”,妈妈也需要爱,七十多岁的人了,人生还有几何?可是要具体怎么样地去关心她,怎么样的去体贴她,还真是有些难啊,不过不管怎么样,现地我意识到了,我想我会尽而为的……感谢季老先生。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4

在前几天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对我的印象很深,我不得不说出我的心情。在季羡林失去母亲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及其的难过《怀念母亲》的读后感。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

季羡林说他一生有两个母亲,但是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季羡林在异国他乡的德国的日子里他无时不刻的思念着在古国的乡村父老和自己的母亲。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样的情况下季老先生还是完成了在德国留学的学业。要是我,我绝对不会在留学的地方继续的读下去。我不会离开我的亲人,即使我有学业,那我也不会。

在季老先生的眼里,学业是最重要的东西,然而在我的眼里亲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很多的.例子。我想在你心中亲人也是你们心中最重要的东西吧。

你们也会说季羡林先生很傻,我倒不觉的有怎样,应为那时候我不知道会有这样的事情,即使不知道理,那我也会尊重季羡林先生,人们都会有生老病死的情况,我只是希望我们能懂得这个道理。

我想这样能学好学业,我宁愿这样做-----我就会直接呆在留学的地方继续留学。我不想被任何人笑话,我也不想成为同学的笑柄。

我想学季羡林又不想学季羡林那样,我觉得还是自己的想法好,不用这样懦弱。

还是用我的胡洁的头脑好,用自己的头脑想办法,不用别人的东西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