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顾茅庐》教案

2025/08/03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顾茅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刘备字——

张飞字—— 关羽字—— 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三顾茅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

思考:

1、通过徐庶的推荐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2、师讲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通过徐庶之口了解诸葛亮是绝代奇才。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一个妙计是:他人介绍。

3、联系学过的课文,同学们能举出运用“他人介绍”侧面写人的例子吗?

交流点拨:《驿路梨花》中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讲述,侧面写出了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赏刘备一顾茅庐时看到的景物。多媒体展示:

妙计二:景物烘托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思考:

1、这段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2、通过诸葛亮幽静、秀雅的居住环境侧面写出了诸葛亮是个高人逸士,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二个妙计是:景物烘托

3、运用景物烘托来侧面写人的方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交流点拨:《邓稼先》一课中用戈壁滩恶劣的工作环境烘托出邓稼先勇于奉献的精神。《木兰诗》中用征途环境的凄凉烘托出木兰的离家越远思乡越切……。

四、品刘备二顾茅庐时看见的对联。多媒体展示:

妙计三:相关物品

⑴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⑵描写诸葛亮家内外陈设的古诗:……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⑶画一轴(西川五十四州地图)

思考:

1、通过对联、并结合他床头堆积的书和刘备拜访前就准备好的地图,说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交流点拨:淡泊名利、内心恬淡、热爱读书、神机妙算、智谋过人

2、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三条妙计:相关物品。

3、联系课内学过的课文,举出几例通过一些物品就能侧面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例子。

交流点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他整整齐齐的书桌和剪得整整齐齐的绳头侧面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一丝不苟和认真细致。《驿路梨花》一文中通过茅屋内的水、米、盐巴等物,侧面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

五、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五、识刘备前两次拜访时误认的人。多媒体展示:

妙计四:以宾衬主

博陵崔州平

颍川石广元

汝南孟公威

其弟诸葛均

岳父黄承彦

思考讨论:

1、刘备为什么把以上五人误认为诸葛亮?

交流点拨:①刘备求贤若渴②这五人不凡不俗,让刘备觉得他们很有才华。

2、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在这几个人身上?

交流点拨:写他周围的人是为了侧面衬托诸葛亮的超凡脱俗、高才卓学。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四条妙计:以宾衬主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以宾衬主的`例子。

交流点拨:《卖油翁》中用陈尧咨的善射来衬托卖油翁的善酌。

六、看刘备听过“隆中对策”后的反应。多媒体展示:

妙计五:旁人反应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思考:

1、从刘备的反应来看,他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满意吗?

2、刘备的满意反应想表现诸葛亮的什么呢?

交流点拨: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好,侧面表现诸葛亮运筹帷幄,有经天纬地之才。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五条妙计:旁人反应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运用旁人反应来侧面写人的例子。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中用鲁肃的吃惊反应来侧面写吕蒙学识进步惊人。《老王》一文中用我的心理感受和吃惊侧面写出老王病情的严重。……

技法总结:多媒体展示

写出人物的精神

妙计一:他人介绍

妙计二:景物烘托

妙计三:相关物品

妙计四:以宾衬主

妙计五:旁人反应

总结: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写出一个人物的精神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要适当的运用侧面描写,这样会让文章更生动、具体。

写作练习:

选择一种或几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展现身边一个人物的精神。

1、学生当堂写作

2、全班交流展示

3、师生共评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的精神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顾茅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哪些地方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三顾茅庐》教案 篇4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