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

2025/08/0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 篇1

《鸿门宴》课文特别长,逐字逐个知识点落实,实在太枯燥了;我在给学生对译了两段之后,就忍受不了这种教学方式了;我看学生也犯困得厉害;再加上最近一直在看张必锟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觉得深受触动;于是从第三段开始,我改变了策略;给学生发了课文加点的预习卷,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每个加点字的解释;我再从学生的学案中找出错误或理解不了的部分;在讲解这张学案的时候,我便只讲这些重点;自我感觉很好,学生听得认真,我讲得尽兴;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今者项庄拔剑舞;

前几日,因为定语后置句,我罚学生抄写过标志“者”;学生显然依然不理解定语后置是什么鬼;学生将“今过生日项庄拔剑舞”里的“者”,标注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见罚写的路子走不通;我便想着,以后这类理论性特别强的知识,还是不讲为妙;今天我只是告诉学生这个“者”不可能是定语置的标志;划分了句子成分,发现整个句子都没有定语;

2、客何为者?

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翻译准确的观念,我带学生来了个脑洞翻译法和联系上下文翻译法的对比;

这个句子有的学生翻译成:你要干什么;有的学生翻译成:你是做什么的;我便设了情境:按照各自的翻译内容,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项羽问完这句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要联系刘邦带人来赴宴的目的进行想象;

脑洞版:宴会正在进行,忽然闯入一个持械大汉,怒瞪项羽,项羽吃了一惊,问:你要干什么?张良冷笑道:嘿嘿,他是刘邦的保镖樊哙,你说他要干什么?项羽拔剑与樊哙战作一团;刘邦卒;

正常版:项羽吃惊问:你是什么人?张良忙解释:别误会,别误会,他是刘邦的参乘樊哙,自己人,自己人;项羽为找台阶,赞道:壮士!气度不凡!赏他一杯酒;

学生应该会明白联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了吧;顺便我讲了动词的宾语前置句式;

3、怀王与诸将约曰

学生在译“诸”的时候,意译成了“其他”,其实也没啥不对;不过我依然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座的诸位来宾”,让学生明白,如果给“诸”加点,最好解释成“多,各”;

4、毫毛不敢有所近

学生将“毫毛”译成“一丝一毫”,他们似乎并没有理解这个词在这里的比喻义;我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一下;“细小的'物品”,是什么词性的短语;“细小”是什么词性的词语;并比较下面两种翻译方式:财物,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刘邦先打败秦国,攻入咸阳,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第一句是将中心词提前了,第二句是将中心词换成了一丝一毫;学生似乎明白了;

5、故遣将守关者

学生将“故”译作“特地”,其实也没有不对,但是若联系全文来看,这里的“故”应该译成“原因”;我请学生从上下文相关的角度理解;第一,考虑刘邦是个有点文化,有官位的人,说话可能会文雅一些,樊哙是个屠狗者,文化程度应该不高,说话直来直去;第二,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来向项羽示弱,求和,事前肯定统一了口径;你看,项伯劝项羽放过刘邦时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能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樊哙闯帐后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刘邦忽悠项伯的时候是不是也说过类似樊哙闯帐的这段“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区别在于刘邦的话用了“所以,之”一类的书面语,而樊哙作为粗人,即便刘邦事先教了他,估计他也学不会原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故”应该跟上文“所以”这个词组的意思相同,翻译成“……的原因”;

6、何辞为

有学生将这里的“何……为”将“何为”词组弄混了;我便将“客何为者”跟“何辞为”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对比;“何……为”中间有个动词,词组中间没有动词,所以这里的“为”是句末的语气词;不知道我总结的是不是普遍规律,还需查资料进一步证实;

7、四人持剑盾步走

提醒学生翻译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句中的“步”;第三段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特意用了“步”,能看出些什么细节?学生笑称:刘邦为了逃跑,故布疑阵,假装溜达,然后逃跑;若是五人同去牵马,很明显是在告诉大家,刘邦要逃跑;

今日反思总结便是如此。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 篇2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

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 篇3

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不为别的,只为完成了我心中的”大课“。讲这颗之前我是恐惧的,因为不知道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将这个千古名篇呈现在学生面前。很郁闷!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小学生饶有兴趣地交流着本周话剧的表演,突然灵机一动,我们也来演演历史大戏《鸿门宴》,让同学们在演绎的过程中熟悉人物的复杂关系,掌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带着兴奋和激动我回家迅速搞定了第二天的教学设计,自己很满意呢。同学们一听到要演古装大戏,很是兴奋,积极报名参演,私底下认真主动啃这篇又长又难得文言文。最后的展演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以后还可以创造这种机会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快乐中学习有何不可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收获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被历史人物所吸引。我佩服范增的深谋远虑,惊叹项伯的为人善良,张良的'重情重义也令我动容,樊哙的勇猛洒脱也不逊色,项王的英雄气概更令人折服……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雄神勇盖世又显露着智慧的光芒!真想回到古代一睹他们的风采!提及项羽,脑子里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乌江之畔最心痛的那一幕。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诛秦王,火烧阿房为红颜。

顶天男儿重情义,鸿门一宴放虎还。

中原之战势难回,乌江河畔舞剑叹。

欲以神力挽狂澜,一代霸王难胜天。

饮剑乌江别爱姬,天下之势已归汉。

成败自有后人评,宁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杰死亦雄,霸王英明万世传!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 篇4

由于之前没有用多媒体课件上过课,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熟悉,导致课件放不出来,放映时窗帘没拉导致学生看不清课件内容,中途的音频播不出来、之后出现的小插曲等,都是我准备不足,没有备用方案导致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教学活动,是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做的大胆尝试,并且发展成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的模式,但是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一下课文范围之外或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所以在公开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模式,在灵活性这块可能显得不足,但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优势。整个氛围还是不错。这个方法存在的不足就是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特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琢磨和研究,让这个方式成为我的风格。当然还会有学生翻书为了赢而赢,并没有达到记忆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效果,所以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对学生提高要求。

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故事情节环节,本来是设计让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小事件,但是由于自己有些紧张怕冷场,就自己嘚吧嘚都讲完了,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也没有发现学生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概括能力没有得到体现,显示出自己的不足,灵活性差,不懂得变通,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不到位。往后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式。

在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方面:第一个原因:性格

性格的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的还算到位、清晰,就是在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时无条理无逻辑,对于成语的解释,我课前有查阅字典也有识记,我想解释来着,比如“刚愎自用”我忘记了意思了,我有写在纸上,我当时紧张的不好意思去查看,所以我就瞎解释一通,让学生课后去查阅字典。我感觉我好像在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其实确实是自己准备的不够好,不严谨,没有钻研的精神,对此对自己提出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种错误不能再犯。

本来分析刘邦、张良、樊哙、范增、项伯等人物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按照我分析项羽的方式来分析,可是看到学生没怎么分析和回答,我就很急躁的分析完了,怕尴尬、怕冷场、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匆忙的分析完了,于是唱起了独角戏。

之前我设计的项羽的垓下歌是由我自己清唱的,我怕我唱不出来那种意境,所以我选择了播放音频的方式进行,视频播放插曲不断、状况百出,我还没有完全解释字词读音意思,就鲁莽的让学生朗读,导致学生中途停顿,所以这个环节的进行是我最不满意的,原先完全没想到这部分会出问题,所以稍微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了。

课堂小结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来小结的,我怕时间不够,所以就我自己讲完了,接着是课后作业的布置。

后来的课外拓展,在提问上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提问,所以就随场发挥了,在提问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方面我感觉我很心虚,心里没底,完全不知道怎么进行,内心是恐惧和无助的,也有些无奈,我很多次想问我师傅,可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问,所以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了。

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具备了:有课堂导入、整体感知、重点鉴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就是讲解中心内容的时间短了,导入部分时间拖得太长,中间有些知识讲解的不够详细,显得头重脚轻,同时时间安排不合理。各个环节的衔接显得很生硬,不够自然。教师的讲授太多,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开场气氛很好,然后就慢慢的变成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没有高潮没有波澜,显得乏味。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思路不够清晰,显得混乱,所以学生也显得云里雾里,没有掌握核心知识点,自然理不清头绪。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 篇5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王、刘邦都“泣数行下”,他们的心理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