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生活
2.通过讨论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3.在导游活动中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特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童年时美好的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导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从而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等
学法导航:
朗读法、品味法、合作法、读写结合法、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百草园”的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时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继续朗读课文,掌握百草园部分的主要内容
2.查阅有关导游知识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从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便名噪海内外每到节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绍兴鲁迅故居附近,去游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以此来回味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逸事,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为游客做一番声情并茂的导游(出示鲁迅故居图——百草园)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
(投影显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吧!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的句式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回答示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概括你对百草园的了解,说一说百草园有哪几方面的美点
学生回答后明确: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亲自去领略吧!
投影显示:(百草园图),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
讨论明确: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园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①“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轻捷的”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③“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④“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习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呼应统习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1、检查预习
下列加横线字该怎么读?(以多媒体显示,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注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渊博鼎沸倜傥书塾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与策略(多媒体显示)。
①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2)读的要求与策略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选择。可以赞成其中一说,推翻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因为第9自然段落笔在对百草园的留念,过渡段放在前部分为好。
(2)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齐诵)"三昧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下面分角色诵读第17-23自然段,悟一悟是不是这种意味。(一人读解说性文字,一人读先生话语,一人读我的文字,齐读"大家"的内容;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趣。)(诵读)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因而,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思考练习一的第三种意见为好。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5、品析活动
(1)预习要求:见"练习"二、三题的具体内衣
(2)活动形式:合作竞争。在个体全面预习的基础上,临时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抽签选定三个重点段的阅读。选定学习组长,组长主持组内的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解读;然后分组展示解答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如何展示,由各小组设计,可选代表用语言汇报,可设计游戏演示(如捕鸟的过程),但须以美读为基础,使活动中书声不断。
(3)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
A、色彩:碧绿、紫红、黄。
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
C、声音:长吟、弹琴。
D、味道:又酸又甜。
E、动作:伏、窜。
有色有声有滋有味春夏秋冬乐趣无穷
②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
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
A、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B、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
②游戏写作展示。
可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可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两种兼具更好。教师评定宜持欣赏、鼓励、表扬的态度。
关于过渡段的重点品析
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②流露的感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再次引导全班同学揣读"不能……了"。两个"Ade"、两个叹号内容,加深感悟),对三味书屋的畏惧(再次引导揣读"最严厉""无从知道"等内容,加深感悟)。
③物名前加"我"的表达效果:表示亲密,体现童心童趣。
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作者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举动和欢乐的心理。
技巧:抓住景物特点,从形、声、色、味、动作等多方面去描写有着情感去表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敛髓罕蜕鼎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习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习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练习: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习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习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我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