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并且结合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3.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情节要素概括文章内容。(重点)
2.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两张图片(PPT)对比,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泽·布菲(牧羊人)
二、情节梳理
1.由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中的关键词“长期观察”引导学生快速勾画出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设置意图:采用跳读的方法,学会长文快读。
2.以时间为线,学生默读、勾画出牧羊人活动的主要信息,并填写表格。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3.根据表格梳理出概括内容的要素,学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置意图:突破概括内容这个考点。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质
1.学生紧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①在教学过程中,前后之间衔接紧密。②学生可感知四字词语在汉语言中的地位。
2.通过牧羊人的形象具体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四、深入理解人物精神,体悟文章主旨
1.展示表格一,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牧羊人的处境作出对比,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2.展示表格二,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一战二战的灾难作出对比,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设置意图:两个表格的设置有递进关系,一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待的,一个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样的设置更能体现牧羊人精神之伟大,也更容易让学生对牧羊人产生敬佩之情。
3.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设置意图:①解决文章全文的结构问题。②更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这种赞美之情。
五、作业布置
学生寻找身边的“牧羊人”,写一段赞誉之词。
六、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2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情景导入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课文选读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思考: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什么精神在支持他?
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
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
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1.给加色字注音。
流淌(tǎng)慷慨(kāng)废墟(xū)光秃秃(tū)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ū(呼)啸酬láo(劳)wēī(微)薄
字词梳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帖(tiě)心弦(xián)看(kān)护妇深恶(wù)痛绝
B纤(xiān)细烙(1ào)印卡(qiǎ)脖子参差(cī)不齐
C调(diào)换酣(hān)睡畜(xù)牧业刚劲(jìng)有力
D哄(hōng)笑分(fēn)外超负荷(ha)薄荷(bó)
字词梳理
巧学妙用
解释词语或根据词义写词语。
(1)干涸:干枯,没有水。
(2)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坍塌)
(3)不长草的地方。(不毛之地)
(4)散步,闲走。(溜达)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
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
三次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再见牧羊人
初遇牧羊人
高原的情况
牧羊人的情况
【思维导图】
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初遇
牧羊人种橡树心存善念
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
幸福他人牧羊人再逢
绿树成片养蜜蜂
荒漠变绿洲
最后荒地变绿洲
一次带给一万多人幸福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的故事。
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 ”得知“牧羊人”改“ ”为“ ”除橡树外还种了“ ”。“ ”树我看到了“溪水”。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 ”变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课文感知
【阅读点拨】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2、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欣赏《种树的牧羊人》漫画
课文链接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总结归纳: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积累拓展
【读—做—思】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课外知识:
文章点评:
世界交汇:
感谢您的聆听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 )戳( )慷( )慨
废墟( )坍( )塌琢( )磨( )
刨( )根问底微薄( )薄()荷
3、重点词语词义掌握。
慷慨: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4、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三)初次默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训练用时6分钟。
2.考考你的'记忆力,抢答
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情况: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爱好:_______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句式: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用了()年时间,在(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果)的故事。
设计意图:初次默读,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四)再次默读,理清情节
过滤性默读,请勾画出在“我”的三次探访中,牧羊人的活动和环境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
默读要求: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牧羊人活动的文字。
层次内容
环境
牧羊人的活动
一访牧羊人
二访牧羊人
三访牧羊人
设计意图:过滤性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从高原上的变化感受牧羊人的品质。
(五)品读人物,写法探究
1.精读文中描写牧羊人的段落,请用“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老师把简洁的词句进行板书。
答案预设: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设计意图:走入文本,从文本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避免学生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牧羊人身上学习优良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2.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塑造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描写最生动的师生共同品读。
答案预设:
(1)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狩猎之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汤。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细节描写)
(2)牧羊人拿出了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动作描写)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动作描写)
3.细节描写,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拓展延伸
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以下句子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住下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冯骥才《捅马蜂窝》P127
答案预设:动作描写,一个调皮、淘气、跃跃欲试捅马蜂窝的小男孩跃然纸上。
2.“小孩子懂什么!刺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能,她学会了这一套,一辈子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凡是人,都应该学有专长,不要弄得男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女人不会拿针线,煮饭菜,那岂不是完全成了寄生虫,只能坐以待毙么?
---谢冰莹《两块不平凡的刺绣》P14
答案预设:语言描写,将母亲的自立自强、直爽严厉、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
3.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林莉《小巷深处》P11
答案预设:外貌描写,传神的刻画出了母亲的饱经沧桑和孤苦无助。
4.那个街道小工厂里的情形像中世纪的奴隶作坊。200多平方米的颓败的大屋子,低矮、阴暗、天棚倾斜,仿佛随时会塌下来。五六十个家庭妇女,一人坐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旁,一双接一双不停歇地加工棉胶鞋鞋帮。到处堆着毡团,空间毡绒弥漫。在最里面的角落,有一个瘦小的身躯背对着我,像800度的近视眼写字一样,头低垂向缝纫机,正在做活。
-----梁晓声《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P19
答案预设: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做工环境的艰苦和恶劣,足以体现母亲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细节描写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细节描写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性格;能够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能够惟妙惟肖传递人物精神的作用。
(七)学以致用
本文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所有的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叙写他们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传递。
(八)小组讨论
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物也有牧羊人的这种精神?
答案预设:居里夫人、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黄大年、南仁东、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九)汲取精华,砥砺人生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伟人数不胜数。他们中有的人是这个时代中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人生在选择和坚守中不断升华,他们像牧羊人一样改变着世界、温暖着世界,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我们走出这篇文章,愿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十)板书设计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
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
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创造奇迹
无私大爱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品读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领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知识
(1)积累重点词语
干涸(hé)坍塌(tān)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jǔ)白桦树(huà)
薰衣草(xūn)废墟(xū)不(毛)之地刨(páo)根问底沉默(寡)言
(2)积累重要词义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涸:干枯,没有水。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2.初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造福众人的故事。
3、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分享与疑惑
(1)我的收获与分享
(2)我的疑惑
预设:标题,段落首尾,结构,人物的补叙,人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