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素描教学反思

2025/08/0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素描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素描教学反思 篇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它是形象地认知和反映世界的主要手法之一。素描教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所有美术专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传统素描教学,主要是针对基础造型因素的训练,它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程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造型基本功,能够正确地观察和表现周围世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素描教学侧重于对事物客观的记录与描绘,易使学生过多地专注于形体、比例、透视、解剖、结构,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将素描作为一种“再现技能”的训练,其结果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画出来的东西也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个性,更没有自主的创造,因此造成了传统素描在表现技术和形式语言上的单一和匮乏。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艺术教育的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纷纷试验、改革,探索新的素描教学模式。这种新的素描教学模式,就是试图将新的素描形式与传统素描形式结合起来,摆脱传统素描的程式,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其中既包括对素描造型语言的提炼、概括和纯化,也包括对素描表现中材料和技术语言的拓宽,同时也有对画面结构的重新组合等,从而使素描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打破单调的一元化的传统模式,而开辟以多元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面貌。

一、对造型语言的.提炼、概括和纯化

我国传统素描教学主要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奉行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实际上是欧洲古典主义的俄罗斯化。这一素描教学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占据我国素描艺术教学的主导地位,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下,这种传统的一元化艺术模式受到了挑战,一些艺术家从各种形式美中借鉴了线描造型的语言,使素描造型的语言得到了提炼、概括和纯化,极大地丰富了素描教学。

线条作为视觉形象的基本语言,具有多种类型和特征,有着丰富的表现潜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它不仅是艺术家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高度概括的形式,也是艺术家最简洁的表达自我感情的一种手法,是画家个性特征的标志。

新的素描教学体系,就是借鉴线条的概括和提炼,以物象的抽象训练为主要内容。面对真实的描绘对象,让学生从中提炼、分解、压缩,转换成有构成效果、抽象形式和写意手法的画面,从而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学生认识线条的生命力所在,并通过学习运用线条来表达他们心灵的感受和呼声,使他们在心灵感悟中锤炼出自己的个性,在素描中创造性地表现出各自的艺术天地。同时,通过鉴赏大师们的优秀素描作品,加深对流露在画家笔触间的蕴涵着艺术家的气质、性格、情绪的线条的韵味和节奏的体味和感悟,进而提升学生对素描造型语言的表现和运用。

二、对材料技术语富的拓宽

一件好的作品是表现内容与表现(媒介)材料的完美结合,材料是构成素描的形式要素。我国传统素描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铅笔、钢笔、碳笔、炭精条和素描纸,学生借助这些比较单一的材料只是忠实地描绘实际环境中所见到的物象,这样常会误导学生热衷于记录对象,形成照相式的“还原”的习惯,从而限制了表现力及创造力的发展。

新的素描形式打破了这种传统素描概念,将材料引入素描教学,通过使用一些新的材料和工具来拓宽材料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表现工具与材料自身的美感,达到素描训练的目的。这里,注重引导学生去感知大自然姿态各异的生态美,并利用各种自然媒介的特质创造出不同的视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构思,使他们在“做”(制作)之中深化对各种材料、肌理的认识与表现,从中获取灵感、开拓思维,将其发展为一种传达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来表达心中意象,并且围绕材料的视觉性质,培养对于形体与空间、情感的意象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将材料变成为一种表现空间深度、情感韵律美的视觉要素。

三、对画面结构的重新组合

素描中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象的结构,即形体结构、物质结构、空间结构;二是作品自身的空间构成,即画面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构图。构图是一种复杂的抽象艺术活动,其作用就是运用线、形、色合理布局和组织画面,达到传递思想的目的。画面的空间结构不完全要以对象的真实存在为依据,而是从美的感觉出发,以造型的形式美为准则,去调配关系、组织美好的构图。

构图上的空间位置包括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方位。画面有了不同时空方位的强烈变化,才能产生新颖而不同凡响的视觉感染力。在新的素描教学模式中,为使画面获得最好的构图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1、注意塑造单个形体所拥有的空间。2、注意塑造各个形体之间的空间。3、注意塑造各形体间的方位变化。4、注意塑造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的形体,却同时出现不同视点所观看到的形体。5、注意塑造画面焦点的位置,力求新奇、具有现代感,并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安排画面焦点位置。

以上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传统素描教学进行的反思,其目的是使素描教学在完成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艺术审美上的独特见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良好的素质挖掘出来,加以最大程度的激活并使其在学生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xx年

[2]韩大为著《创作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20xx年

[3]郭振山著《重塑基础》,河北美术出版社,20xx年

[4]马蒂斯著《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素描教学反思 篇2

针对我校高一美术新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国家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实现美术课程各模块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能开设3个或3个以上模块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其次,新课改对美术课堂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 ”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们便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讲解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了,更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鉴赏模块中,常常要作一些诸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意义的阐述。这还不够,还需要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处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从体验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积极开展对作品的评论,在活动中增强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是以视觉欣赏为主,欣赏教学所需的范图和音像质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辅助材料、资料,势必使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的幻灯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对图像的欣赏,比较(横向比、竖向比),提示、议论、提问,最后总结归纳。有的内容还可配放音乐。,如抽象画蒙特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的欣赏等等。视听结合,如临其境,再辅以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指导思想的介绍,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体验。

在雕塑模块的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情况开设了石膏雕塑,将教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和学生动手实践、思维拓展结合起来,开课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学生之间也获得了充分的协作交流,模块结束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教育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效果,但却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给学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素描教学反思 篇3

素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素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素描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往往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在素描教学后我进行了思考,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设计了未来教学的改进方向。

一、在写生中感受素描。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写生不太熟练,更多的是临摹。这样可能影响了学生对素描知识的体验。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写生、去体验、去感受。经过写生这一过程,学生对观察的事物了解得更透彻,也对这写生、体验的过程记忆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作画技能。可能会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在观察、发现中学习素描。

观察是学习素描的基础,没有观察能力就无法学习素描。而学习素描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观察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尽可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但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需加强。

观察和发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观察后没有发现那样的观察是徒劳。不观察而发现那就是想象。在教学中,我是带领着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学生在我的问题指引下观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我后来发觉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机会,教学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我忘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将自己的主导地位给扩大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可能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会更好些。更何况素描知识只有经过观察和发现才能学得更好、更牢固。

三、在欣赏中感受素描的美。

生活中的事物和几何体都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可以更确切的说,我们的生活和几何体密不可分。学生的桌子、铅笔盒……是长方体的,学生的钢笔、教师用的粉笔……是圆柱体的;我们住的房子由几何体组成的……若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能感受到美,那一定会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也一定能学好素描知识。在我的`教学中或许是太强调素描的严谨了,没能让学生去很好地感受它的美。所以从学生的反应中我觉得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欣赏、实物欣赏以及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些几何体的美,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素描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是精彩的、美丽的。生活里有我们想认识和了解的一切。我们走进生活就走进了“百科全书”,从生活中我们能找寻到想要的一切。

素描教学反思 篇5

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来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一个以单色为特点的画种。

我们通常将它与“色彩”相区别,色彩作品中表现的肯定是彩色物象,而素描却是要将彩色物象“编译”成一种单色物象——“编码”就是黑、白、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幅“画”可能就是素描,但它不是作为一件“绘画作品”而出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素描只是一种与人或神沟通的符号、器物上的装饰图案、色彩作品的底稿??直到某一天,人们发现了这种单色图象的独特美感,它才有了一个能与其它画种站到一起的位置。 我们常说的素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基础科目。

绝大部分学习美术的人,都是从素描开始的——这个传统由来已久。

早期的素描教学,应该是在古代的一些绘画作坊里,师傅教徒弟们如何把握对象在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这个时期的素描是以线为主的,不太追求厚实的体量感,像是我们今天接触的“速写”。随着透视学、“薄雾法”等造型理论和技法的出现,素描才具备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深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文艺思潮的兴起,以及上流社会对美术的热衷,在西方出现了促进艺术交流的“美术家协会”、展示美术作品的“艺术沙龙”和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学院”,素描的教学体系也日臻成熟,并或多或少地延续至今。我国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是由以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一批“海归派”引进并发展起来的,在50年代受到了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注重对明暗、空间等因素的有序把握,风格沉稳、写实。 虽然各个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就素描教学的体系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在训练的程序上,基本上都是从结构素描到全因素素描,中间穿插一些专项训练,以加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识;课程的设置需要循序渐进,一般都是从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人像→人像,为了加强学生对造型原则或规律的理解,许多教师会对这个次序做一些反复性的安排;当学生的素描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时,有些教师还会开设设计素描,完成由写实素描向创意素描的拓展。就训练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教师的讲授、示范、提问和讨论,学生的临摹、写生和默写等。

经常听到学生说:“素描好难学”,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感到很困惑。

每次进入阶段性训练,我都会先讲课,再作示范、讲评作业,结束课题时又会作出总结,刚开始还自掏腰包奖励优生——似乎能够做的我都做了,却总是看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我也时常反省自己,希望能找到突破口,我认为自己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课程设置过于呆板,缺乏反复或穿插。

⑵ 缺乏较为严肃的授课态度,对迟到和违纪的学生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造成了对部分学生的长期放任。

⑶ 过于关注“问题”,忽略了他们的课堂感受。

学生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好谈,我觉得个别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缺乏学习热情,带有功利性的杂念太多,纸面上画的是某种“梦境”,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对象。

⑵ 不能坚持刻苦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只是“走过堂”。

⑶ 存在理解层面的误区,摆脱不了“前认识”带来的惯性。

教学的问题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复杂,往往不只是教师和学生的问题。许多问题涉及到整个教育大环境,涉及的面太广,没办法谈。

大部分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能概而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