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一称》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称一称》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称一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参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称量自己的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大小近似的苹果、西红柿、黄瓜等水果、蔬菜若干;托盘秤;体重秤
课前调查:
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商店调查一下,看看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克作单位的,体会一下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举例说明,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调查汇报
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商店调查,看看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克作单位,并体会一下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的情况。(重点讲解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
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二、实践操作
1、谈话导入
2、动手实践
(1)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现在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有哪些水果正在成熟吗?今天你带来了什么水果?(如果有的同学带来的是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则及时让学生区别是水果还是蔬菜。)
(2)想知道有多少个水果怎么办?(数一数)如果想知道有多少千克水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称一称。
(1)讲清活动要求:看情境图,同学们在干什么?他们称的是什么水果?你们知道他们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图上的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你们能数一数吗?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带来的水果或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你能先估一估大约1千克有多少个吗?
(2)分组活动:各小组把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让小组里的记录员记录在表格里。
(3)汇报活动结果。
(4)集体交流: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分别称出了1千克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看着这个表格,
学生展示带来的'水果、蔬菜。
学生适当讨论一下。
学生看图回答。
学生在小组内估一估。
指导学生按同一种类的分组,明确成员的分工。
学生动手称物,记录数据。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记录数据。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3、称体重
4、介绍小知识
你们发现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1千克的水果、蔬菜的个数不一样的?为什么同样是苹果,几个组的同学得出的结论又不一样呢?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1)先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介绍体重秤的使用方法。
老师重点讲清看数据的方法。(不是整千克数的学生用“重一些”、“轻一些”来描述)谁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分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记录员记录下来,在组内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
(4)班内交流,把各组的记录数据展示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的体重在多少千克到多少千克之间,最重的是多少千克?最轻的是多少千克?多少千克范围里的同学最多?从这些数据里你想到了什么?你的体重正常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的体重可以用秤来称,还可以用一种方法算一算,你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你知道吗”,书上会告诉你一种方法。
学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汇报。
学生在组内看一看体重秤的构造、数据的读法。
学生用“重一些”、“轻一些”讲出大约的重量。
在组里每人都说清楚自己的体重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学生看书上的小知识介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板书:
实足年龄×2+7(或8)=体重
同学们算一算你自己的体重,和刚才称的实际体重比一比,看这种方法准不准。
讲述:一般情况下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就可能有很大的差距,相差很大的同学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这样的同学平时的饮食可要注意哟!
学生用公式计算自己的体重,和自己的实际体重比较,讨论原因
三、全课
这节活动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把交流的情况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在第28界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勇拼搏,一共取得了32枚金牌,为祖国争光!请同学们通过上浏览、看书查找资料等方法,看看奥运会的比赛中,那些项目要用到千克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形成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操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对自身体重的关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称一称》教案 篇2
游戏目标:
1、幼儿在摆弄、操作天平游戏中感受物体的平衡。
2、用天平秤称出轻重,并且学着用不同的标记记录轻重不同的材料。
3、引导幼儿能单独或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游戏准备:
娃娃天平秤、一些轻重不同的材料、塑封的记录纸、记录笔。
游戏玩法:
1、幼儿随意摆弄天平,感受空天平的'平衡。
2、在天平内装进各种材料,如积木、小石块等,让天平两端保持平衡。
3、幼儿寻找办法,鼓励幼儿合作解决。
4、幼儿两两结合进行比轻重并记录。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称一称》教案 篇3
课前思考: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备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
积极主动进行测量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测量活动,在活动中要耐心、细致。
对 策:对实践活动前,进行一些指导和教育,在活动,适当进行帮助,让学生有序地进行。
教学准备:
挂图、台秤和健康秤数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验汇报: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样两个质量单位。根据你的观察和自己经验的积累,你知道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你能和大家说说吗?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大家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
2、动手实践。
(1)问: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首先称的是什么?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水果和蔬菜。
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并且填写表格。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集体交流。
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估一估。
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的大一些,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验证并说说规律。
4、称体重。
谈话:小朋友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1)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认识称面。根据例图,学习怎样读数。
(3)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将自己的重量汇报给小组长,组长记录在表格里,然后在小组内比一比。
(4)班内交流。
讲述:如果你告诉我你的年龄,老师就会知道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以一学生为例)
你想知道这个方法吗?打开书,读一读“你知道吗”,书上告诉我们怎样的计算方法?(师板书)
这种方法究竟准不准,我们先一起来运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以刚才学生的体重为例,告诉大家今年几岁了?看看老师刚才的体重是不是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体重。
每人运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然后与称出的体重对比,看有无差别。在小组内交流。
讲述: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可能差距很大。这是因为你太胖或太瘦了。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三、全课总结。
我们一起又学了很多有关与重量的知识。还学会了称体重和用公式计算体重的方法,课后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让他们也学会算体重。
板书设计:
称一称
实足年龄×2+7(或8)
《称一称》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