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鸿门宴》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鸿门宴》教案 篇1
《鸿门宴》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P91
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教案 篇3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一、二段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 )关中 (2)说( )项羽
(3)好( )美姬( ) (4)为( )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 )霸上 王( )关中
(2)说( )项羽 (3)成( )五彩 为( )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公岂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讨论、讲读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 )百余骑( )数目( )项王 且为所( )虏 客何为者( )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鸿门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
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
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
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