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学与问教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学与问教学教案 篇1
一、导入
板书课题:学问
你们是怎么理解“学问”?
生1: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教师相机板书:与学与问
生2:学问就是知识
生3:学问就是博古通今
咱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与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请大家拿出学案。
出示学案要求
二、初读课文
(一)检查读书
指名读第一小节。点评:很流利,开门红。
接着文章写了两个事例。哪两上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这两个名字。
指名读第二小节。点评:他和平时比有没有进步?我听出来了。
指名读第三小节。点评:读得很流畅。
指名读第四小节。
过渡: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能明白一些道理,谁来读最后一节。
指名读第五小节。
总评: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读得流畅。
(二)教学生字,初步
指导写懈、翔、翱,指名说容易写错的地方。描一个写一个。
(三)了解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文章中写了哪两个事例?
生回答。
师:把话说全面,不一定要啰嗦。
生:沈括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山寺中的桃花开得迟,妈妈没有予以解答,后来他自己探索出了答案。
师:学与问为什么是相辅相成的?小组合作学习。
指名读同学读学案,弄清学案中的要求。
请同学中在自己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15分钟。
1、汇总《学案》中提出的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自问答。
2、弄懂了、解决了的问题就划去。
3、每组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题板上。
重点探讨: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每组组长、时间监督员、记录员请举手。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块小黑板。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教师板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
请七个小组把小黑板贴在大黑板上。先看看有没有重复的。
拿出其中一个小组的问题:你们认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
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都是一种学习,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个问题:问是得不到精确的答案的,关键要看书。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在求知过程中要把勤学好问把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生1:沈括问了妈妈问题,这是他勤学好问的表现,妈妈没有解答出来,他最后通过观察思考解决了问题,所以要两者结合。
师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要举这两个例子呢?
生1:因为课题就是学与问,这两个例子都是学与问相结合的。
生2: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喜欢问问题,最后才成了天学学家。
师:把从文阐述道理的句子划下来。
生1:第1小节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道理的?
引导:可以从句式和关键词理解。
生1:把问比作金钥匙。说明要学习就必须要问,否则就没有办法走进知识的殿堂。
生3:第3小节“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生4:第3小节“无论地位高低……”
师问个智慧含量高的:学问贵在学,贵在问,还贵在什么?
生1:实践。
生2:不懈探求的精神。
生3:思考
生4:发现问题
生5:观察
生6:勤奋
生7:写
生8:触类旁通
生9:拼博
生10:坚持
……[m1]
(四)观看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视频
(五)填写表格
学与问教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
2、梳理文章脉络,明白“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一大特点。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学反馈。
1、读课题,听写词语,纠正读音和字形。
金钥匙铺路石相辅相成
哥白尼稀奇古怪不懈探求
沈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了字词意思帮助记忆词语;相机讲解词语意思(不懈探求:懈怠,松懈;不断地探索追求。相辅相成:辅助;成全;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齐读词串,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初步探知文章内容)
二、结合说理文特点,梳理文脉,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说理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2、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摆了哪些事实呢?(直接交流,节约时间)
3、交流:
相机出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陈述观点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总结观点
(2)(注意这里要提示:概括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3)(教师引导:第三自然段则告诉小学生遇到问题需要——)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4、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实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呢?(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出示自学任务:
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四、任务一。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摆事实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摆的第一个事实。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2)练习朗读出他的好奇。指名读
(3)哥白尼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他取得的成绩,课文为什么不写?
(4)由此可见,摆事实要注意(具有典型性,所举的例子所摆的事实证实要讲的道理,事实和道理是相互印证的)
3、再看第二个例子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沈括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五、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大林寺桃花》
2、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板书:
学与问
(典型性)摆事实讲道理
学与问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C: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流感情地朗读课文。
A: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C: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认识到“问”的作用。
B:通过读文品句,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A:体会“学”与“问”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
2. 板书课题:学与问,齐读题目。
3. 围绕题目质疑:自己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或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读了题目已经知道了些知识,也有许多的疑问,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读了课文同学们的疑问就会弄明白了。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
C:边读边画出生字。
B:边读边理解生词的意思。
C:边读边思考全文共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层次
1. 再读课文
B:学与问有什么关系?(:人在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默读课文
A: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连一段话说说。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学与问”中“问”的重要性,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了“问”在探索奥秘,求得新知中的作用;最后全文。提出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A:根据刚才所说把课文分为三段。
3. C读全文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表中生字的笔画与结构
2、C:交流:每个生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A、B指导C书写。
(五)达标测评与拓展
C:抄写生字新词
B:熟读课文
A: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探求( ) 疑问( ) 兴许( )
奥秘( ) 启发( ) 强健( )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知
1、自由读全文
2、C:认读生字新词、说说课文列举了几个事例来说明?
B:分别是什么事例?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学习作者引用的第一个事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事?
2、交流。
3、哥白尼“喜欢问”表现在什么地方?课文里找答案。
4、交流。
5、因为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因此他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你们还知道哥白尼的哪些情况呢?
6、交流。
7、B、A:从哥白尼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问,才能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会成功。)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了?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1、C:指名读、思考:当今世界有什么特点?小学生该怎么做?(文中找答案)
2、B、A交流。
A: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B:向谁问?
B、A:理解。“能者为师”(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在求知过程中,光向别人请教行了吗?不行,我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我们再来学习作者引用的第二个事例。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C: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B:他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2、交流。
A:(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
3、A:以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不仅要勤学好问,还要善于思考)
(四)精读第五段
过渡:通过2、3、4自然段的学习,“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继续学习第五自然段。
1、C:指名读,B、A: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学与问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交流。
四、拓展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或名言。
2、全班交流反馈。
五、全文
1、小组轮流读课文。
2、师:这是一明事理的文章,文章强调了人在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过列举科学家的事例,说明“勤”学好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六、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学与问教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什么是学问?
2、学与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请五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自由读第一节,完成填空。
2、学习第二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节,思考:
(1)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那些词句反映哥白尼好奇、好问?理解:希奇古怪
(3)指导朗读
(4)小结: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学习第四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节,完成习题。
(2)小结:课文列举沈括小时侯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4、学习第三节
自由朗读第三节,说说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讨论:
(1)我们所面临的是个怎样的世界?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理解:能者为师
四、课堂小结
1、分发“金钥匙”。(有关问的名言)
2、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写的关于好问的两首小诗。
五、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揣摩,学习生字。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3、描红、反馈。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镇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教后思考:
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第三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互相启发,发挥了合力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都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