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信息技术读书心得

2025/08/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信息技术读书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信息技术读书心得 篇1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一直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最近我一直在研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本书,收获颇多。

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普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具体教学实施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任务情境)。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例如向学生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情境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2、共同讨论,发现问题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自主探索,解决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对于很快就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任务以进一步的提高。

4、检查结果,总结经验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逐个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也可以交流展示,大家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评价和表扬。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仍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还有待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

5、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说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有人说过“创造性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规为矩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注意整理学生的作品在期末办相应的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登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

信息技术读书心得 篇2

最近买了一本李镇西教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回家后仔细阅读品味,在读到其中反映李镇西教师心声的《做最好的教师》一文时,时时被李镇西教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现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本事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够和自我比呀!也就是用今日的李镇西与昨日的李镇西相比——我今日备课是不是比昨日更认真?我今日上课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诚恳?我今日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机智?今日我组织班团体活动是不是比昨日更趣味?我今日帮忙“后进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细心?我今日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丰富?我今日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今日我应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提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日更虚心?我今日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静?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遗憾,但每一天都这样自我和自我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当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

李教师的话说得多富有智慧和哲理啊,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信息技术读书心得 篇3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信息技术读书心得 篇4

寒假仔细阅读了闫寒冰所著的《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角》,受益匪浅。这本书从“助学事件”的角度入手研究学习过程设计中所涉及的问题,通过将“技术与工具”内嵌到助学事件之中的方法,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应用。同时,本书也期望通过这种体例安排,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并最终提高学习过程设计的能力。书中既有理论层面的论述又有大量的实例,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迫切性。当代教师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如果不具备这项技能,也就不能适应新时代多变的课堂。

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走过了三个阶段。从初步学着用它辅助课堂教学到熟练地整合设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1、对信息技术从一无所知到简单地应用。

我在大学里粗浅地学习了BASIC语言、DOS操作系统,水平非常有限。工作后单位里虽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我认为有必要认真系统地再学习,就报名参加了一个电脑学习班。掌握了WORD文字编辑、EXCEL制表、PPT演示稿、FROUNTPAGE、OUTLOOK、POWERPOINT、上网发E—MAIL等。现在我已经能熟练的应用这些办公软件来解决工作中的任务,也可以自如的'上网查资料、收发邮件了,给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这些还只是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简单问题,只有在写论文、开公开课时才用得着,还没有对改进课堂教学起到什么作用,更谈不上对“学习过程设计”提高的助益。

2、能够选择相关的技术应用,改善教学效果。

记得我做的第一个课件是2002年5月,用PPT做的,课题是“三角形的中位线”。这节课的设计是:先请学生观看几幅上海的斜拉索大桥,然后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继而加以证明,再解决例题,最后学生练习。整个设计从我这个教师的角度出发,整个课堂由我通过点击鼠标来控制,现在想来这就是作者讲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学习单科知识点;培养回忆、区分、定义、之类的低级思考技巧;

②教师根据实践经验和教学大纲制定学习目标;

③由教师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为整个学习团体而设计,强调步调统一;主要有教师组织和展示信息;

④教师设定评价标准;由教师进行书面评价;

⑤教师组织并向所有学生展示信息;扮演专家的角色,控制学生对信息的访问;

⑥学生期望教师教会他们那些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的知识;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课件中有一张幻灯片上的内容是让一个三角形绕着它的一个顶点旋转1800,我将这个三角形复制,粘贴了12次,使这12个三角形需要旋转的顶点重合,依次错开150,依次自定义动画“闪烁一次”。因为是用自选图形画的,顶点很难对齐,自定义动画就更困难了,排列太近了很难依次选中,我只好把他们分开排好,先自定义动画,再按顺序排列,可是看到这张幻灯片的人以为是个鸡冠花,哪里像什么三角形。想想那时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是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