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

2025/08/19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阅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

少年时开始读论语,开始的时候情趣也比较高,喜欢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摇头晃脑,先把脑袋使劲的拗过去,再像模像样的拗过来,虽然读了若许年,毕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于肚子里有那么几句孔夫子的教诲,闲暇的时候自己便反刍、琢磨。我把那几句耳熟能详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发现了些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发现了问题,就对《论语》起了兴趣,琢磨《论语》便成了一大爱好。为了更好的体验古圣先贤的智慧,每每有闲暇的时间我便拿起笔,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写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后后竟也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然,单纯的抄写是不费事的,也花费不了那么多时间,况且对像我这样一个没有那么多闲暇的人来说空余时间尤为难得,我是一边抄写一边琢磨一边体会,另外,我在抄写的时候是怀着一个无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体写的太丑以至于玷污了圣贤。那样,我会悔恨不已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体会,而且这是一种前人重来没有提及的体会。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善为人者,不善人之师”,当然,现在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这里不做讨论,我姑且战战兢兢的把它翻译为“做得好的人,行为高尚的人,应该作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为不高尚的人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见谅,不要过分的苛责我的粗鄙和见识短浅。

《论语》说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来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换句话说,《论语》来至于社会生活,来至于俗世。《论语》是俗世的论语,是大众化的《论语》,要在生活中体会,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现在,我们都是把《论语》拿到课堂上,把《论语》摆在大学者、大专家的案头,这是不科学的,《论语》它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俗世。我想,假如《论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或者是“阳春白雪”,那么它也不会流传至今,毕竟“阳春白雪”虽好,还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不能不说,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里面的“女子”确确实实是指广大妇女的话,我绝不会认为孔子是圣人;假如“贤贤易色”翻译为“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女子”的话,我甚至会第一个站出来骂老夫子是欺世盗名之徒。

然而,问题可能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离经叛道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经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愿说也不敢说的,我只能把问题归罪于外。姑且认为罪魁祸首是达尔文吧,反正他是个外国人,更是个死了的人。我怕活着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中国那么有市场,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请问,这么赤裸裸的、冰凉的话语,要把道德置于何地。有人说我幼稚,说我单纯,达尔文的`粉丝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人要遵从“自然法则”的,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个“弱者”,活该受到凌辱,活该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一个社会忘记了道德,到处都是达尔文的拥护者,就不得不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会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怜怜巴巴的瑟缩在垃圾堆里刨食,人与人木然以视,个人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来越少了,表面上看来社会越来越和谐了,其实不然,人与人隔着的不仅仅是肚皮,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看着对方,都怕暗算,都怕受伤。道德为基准的社会,知耻而有所不为,人与人相亲相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这个社会更和谐,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到处都是真善美。

时常听人们说,《论语》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仅仅是《论语》,还有《道德经》,《易经》等等,这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书被贴上了封条打入冷宫转移出人们的视线,仿佛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错事的后宫嫔妃。

《易经》当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归为了“三才”,人当与天地比肩!这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么重视礼义廉耻就是这个原因。人,顶天立地,为万物之灵,所以我们总要自觉地拉开与动物的区别,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禽兽的进化法则,中华民族最痛恨的就是禽兽…

可现在不行了,我们视乎在亦步亦趋的朝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靠近。

这时候,从新读《论语》就显得有必要了。《论语》是老夫子对于全体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也是给人类的一个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为一个人总要努力的拉开自己与动物的距离。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2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欢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欢乐。别人不理解自我,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当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3

寒假的时候,陈教师陪着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这本书,它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爱的一节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屡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教师教授的.学问有没有按时温习?

于是,我开头反省自己今日在这些事情上有没有真的做好。早晨,妈妈让我帮助给妹妹取一双袜子,我立马就去拿了,妹妹还感谢了我,我听了以后心里很快乐;中午家里来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爱的一个小女孩,我真诚的邀请她和我一起玩我心爱的玩具,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规作业,却没有温习学过的学问,我觉得很惭愧,想想教师那么辛苦的教我们学问,我们却总是一边学一边丢到脑后,从来不知道“温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坚持温习我学过的学问,那样我才会越来越棒!

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好,就要连续保持,哪些方面没做好,就要不断改良。我盼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优秀!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4

7月5日,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论语讲座,通过学习,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这样才能“为师矣”,而现在我因各种原因疏于学习新知识,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更是很难做到“传而习”,所以常常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采取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会博学,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会有局限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网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知识。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这个字。 “恕”,即为“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语,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不能只是严厉斥责,而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宽容作为一种处世智慧是一种教育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阔眼界与胸怀提高自身修养。要尊重理解学生,并给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这样学生还会还老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宽容,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了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与过程,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宽容能驱走怨恨,宽容能带来亲情,能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做为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声。无论是“率而对曰”的子路,还是“春服即成,浴于沂,咏而归”的曾皙,都敢于真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年龄小可能没有很深的体会,而做教师的是有这种体会的。那么,做教师的有责任领好学生的每一步。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初级到高级,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5

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多么好学的一个人呀!要是我具有这样的精神,我定会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这么伟大的人,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他那样勤奋好学的人!

孔子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给人以启迪。《论语》是一个警枕,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论语》是一座灯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论语》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论语》是一幅意蕴深远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