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任务的提出,学生通过自学、互助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合作,确定解决问题的细节,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repeat命令的具体使用方法与规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辅导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锻炼。
一、课堂上值得今后教学借鉴的地方:
1.“任务驱动,先学后教”
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神秘感,是课堂出彩的地方,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学生对logo语言的兴趣是很大的,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是每节课课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绘制的图形是丰富多彩的,却是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练习的,不能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规律,找到重复图形的魅力。
教学通过普通绘制正方形,用repeat绘制正方形,正6、10、15、20边形的绘制来逐步掌握repeat基本命令格式,一个个图形的变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绘制圆的图形,当屏幕上出现无数线条时,很多同学都会惊讶,这就是他们的好奇心的激发,为什么会这样?是急于给出答案,还是让他们继续思考,显而易见让学生的脑筋转动起来,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线条,想一想6、10、15、20边形绘制出的'效果。多让学生去观察,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他们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2.发现规律
(1)观察命令,思考规律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习观察图形,用课件展示命令,帮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规律,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突破教学重难点。
绘制出正四边形后,课件展示命令repeat 4 [fd 100 rt 90],提问:相同的命令重复了几次,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再继续绘制,给出正6、10、15、20边形的命令,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命令的比较,学生对比观察,思路清晰。
(2)动手实践
通过绘制对比图像,还可发现,随着边数越来越多,虽然步数未变,但图形会越来越大,因此绘制圆形时,步数如果还是20,就会导致屏幕绘制不下,出现无数线条。思考如何绘制圆,帮助学生思考。
3.提高练习,自我拓展
基础命令是每一位学生本节课的基本练习,完成的同学都很期待自己能画出更丰富的图形,提高、拓展练习部分就给了他们机会,有部分同学,提高练习能通过交流合作思考完成,也有的同学,直接去绘制出了多角星形,在课后小结交流时,他们能很好的总结出一些规律,帮助其他同学了解repeat命令。
二、不足之处
1.转角角度是直接给学生的,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到了规律。绘制图形时,试一试考虑先绘制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通过小范围的数据变化,思考转角角度的计算公式。
2.课后小结
(1)请你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命令?
(2)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repeat重复命令的格式的,有什么好方法和大家分享吗?
第一个问题属于不用思考的题目,问的不好,可以直接点题复习。第二个问题,对repeat命令的格式记忆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各抒己见,说了自己对repeat命令的看法,相信他们自己小结出的内容更有利于他们提高。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辅导,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练习时间,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同时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结合,共同解决困难,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对不同层次学生,都要根据他的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鼓励生生互助,解决课堂上教师一人满堂跑,学生却得不到帮助的尴尬境地,生生互助,让学生及时得到帮助,教师重点观察学习效果,鼓励优秀学生去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2
Powerpoint是在word基础上学习的一个软件,其基本操作,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已较好的掌握,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产生的疲惫的状态。“自定义动画”是PowerPoint的精华之处,特别是PowerPoint20xx的“自定义动画”,其功能更是完善。就象学生一样,初次接触时我也很观注它五花八门的切换效果,其实这只是“自定义动画”的冰山一角,它的魅力是要我们深入探索之后才能体会的。因此设计了一堂关于自定义动画的简单动画的应用,与学生共同探讨。课中结合王老师教学的亮点,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学习的能力。想让学生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只要我们去观察、去探索,就会发现生活学习中的乐趣!
第一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二个动画的区别,寻找问题。
师:大家想了很多有趣的玩具运动方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比较常见的一个玩具运动方式,就是左右摇摆,你们能猜出这是运用了哪个自定义动画?
生:动作路径
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学生观察)动作路径可以吗?
生:陀螺旋
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学生观察)旋转几度呢?
生:旋转四分之一
师:(观察左右摇摆例子和陀螺旋四分之一旋转动画)陀螺旋四分之一旋转比较接近我们的要求了,可是好象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观察一下,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修改?
根据学生回答显示问题:
l如何把旋转点移到绳子的顶点呢?
l如何让玩具摇摆时呈现出“来回”的效果?
l如何让玩具不停的摇摆呢?
第二步:小组讨论,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对如何寻找、设置某个对象已有了一定的体会认识,因此虽然自定义动画中效果选项和计时选项的使用,学生是陌生的,但在实际运动中,他们又显得很熟练,我想他们已较好的.掌握了这方面的学习方法。
第三步:观察实验,小组再次寻找方法。对于如何呈现“来回”效果和不停的摇摆,学生能较快的寻找到答案,但对于第一个问题,确有些困难。我通过二支笔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这个问题就是想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如果不能直接找寻答案,为何不迂回一下,换个角度去思考呢?
第四步:开拓思路,自我设计。孩子应该有无限的创造力,可是有时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孩子的创造力不够呢?细想来,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一个从来没有品尝过蛋糕美味的人,怎么会想到去做一个糕点师呢?同样,对于从来没有看到可以用自定义动画做简单的动画,又怎么会想到去设计有个性的动画呢?因此,前面的小组共同设计玩具左右摇摆的效果,就是为了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有了这一环节,在后面的玩具动画设计中,学生才能展现他们的精彩。遗憾的是,由于集体设计玩具左右摇摆所花的时间较长,开拓学生思路,自我设计这一环节,不得不放在了第二课时,虽然这对于公开课来说,是大忌,值得我细细反思,但同时我不后悔,因为我在学生的第二课时中,看到了他们的精彩。<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通用3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确定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学顺序(什么时候教)和教学策略(怎么教),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总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阐明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评价小学生的学习提供参照标准。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指的是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工作包括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并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这里假定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狭义的课程)、单元和项目等层次,其中,项目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项技能。多媒体所教的知识可以是这三个层次中的任何一层[7]。这样,分析教学内容通常要完成以下各个步骤:
第一,选择与组织单元,即确定为实现一门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单元);
第二,确定单元目标,即确定小学生学完本单元之后所能做的工作;
第三,确定学习任务的类别,即把单元学习任务归属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类中的某一类,小学生要以情感目标为灵魂,兼顾个性特征;
第四,分析任务,即确定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小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评价内容,即对所选择的内容进行分析,看是否为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需。
学习目标的阐明: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需要把小学生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或项目用具体的行为目标表示出来,为以后制订教学策略和评价提供依据。每一个目标应当包括3个基本要素:行为,即在教学内容分析中确定的技能或任务;条件,即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标准,即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例如,小学生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条件),应能90%的准确率(标准),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行为)。
学习目标图表化: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阐明学习目标,可以得到一系列有一定内在关系的学习目标。首先小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及理解其意思,其次,学生能在说话训练中能正确运用。再次,在生活中能妥善管理自己的物品,不乱丢垃圾。
确定教学起点:通过对小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目的地,而对小学生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确定教学的出发点。确定教学起点之前应该先了解小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是否已经掌握新的学习目标中的部分目标。这样,根据前面得到的学习目标层次结构图,就可以确定出教学起点,即起点学习目标。但需注意的是,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且多以小班教学,教师要尽量对每个学生情况都进行分析考虑。
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由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决定。小学生的水平和动机以及学习目标的类别是影响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正在设计的将被用于教学过程的哪一个(些)阶段。
各种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学习目标类别。指导型策略对概念和规则学习比较有效,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张较缓慢,对概念容易扩大或缩小,应多采用此策略;练习型和游戏型策略适合于言语学习,教学应多采用此策略,保持其学习热情,巩固知识;模拟型策略对技能和态度目标的学习有效。教学模拟可以促进学习迁移,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教学单元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制作教学过程流程图:一旦确定了教学策略那么就可以制作教学过程流程图,把与小学生之间的交互过程反映出来。
教学过程流程图是关于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顺序和结构的图示过程。它是软件开发的后继步骤(脚本设计和编程)的行动指南。教学过程中活动很多,包括计算机的各种决策和小学生的选择等。它们并不一定都要在流程图上反映出来。至于哪些细节可以忽略,则应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教学策略的类型和开发人员的需要来决定。一旦有了教学过程流程图,就可以编写各个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最后产生一份详细的文字稿本。对指导型来说,就是编写课文、选择例子、设计问题、预测学生应答以及准备反馈信息等;对练习型来说,就是收集和编写习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