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2》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练习2》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练习2》教学反思 篇1
总觉得练习课就按照语文书上的题型安排,一题一题地过着上,稍微有点呆板,还不能达到活力课堂的要求。
针对练习课的题型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现阶段孩子的学习状况,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次序和环节设计。比如这次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是描写春天的成语,就让学生学几个成语,背一背,这显然太呆板,太小儿科了,所以我就想到了和一些春天的美文联系起来阅读。我在新补充读本上找到了一系列和春天有关的文章,阅读美文后,又进行了一些句式的训练,然后再读读背背一些描写春天的`成语,等阳光明媚时,我还想带着学生去校园里找春天,然后把找到的春天写下来,用上“读读背背”上的成语,争取做到活学活用,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语言。
现在正好是阳春三月,我想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读春天、说春天、找春天,让语文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练习2》教学反思 篇2
练习2安排的“语文与生活”,是要让学生认识一组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了解其用途,加深对有关描写农活的古诗的理解。
第一步认识农具,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学,查字典,认识农具及其用途。可以把没见过的农具的用途写在书上。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农具的名称和图连线。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对农具及其用途的认识。由学生到前面来介绍。
第二步理解古诗,也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查字典理解加点字:耘、耕、锄、种、收。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与加点字有关的农具写在诗句的后面。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答案并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多余的。我没讲几句话,学生却学得很开心,洋溢在脸上的喜悦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劲头。
因为比预想的要好,竟然多出了10来分钟。于是让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默写第二单元检测题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默写完毕,交换检查,竟然全班没有错一个字。这一单元的生字都是让学生自学的,我没有领着读过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默写全对了,真高兴——证实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自学的就是记得牢。
这让我想起了学吹笛子、学吹葫芦丝的事。当年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海门的同学陆耀成会吹笛子,于是向他学。流行什么歌曲,就学什么。没有顺序,逮着什么学什么。学得很艰苦,也慢。不过因为练得多,练得勤,居然学会了吹简单的曲子。现在我辅导六个徒弟吹葫芦丝,每天教学哪个音符,用几条练习曲来训练,同时练什么节奏等,都是有计划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一点都不觉得艰难,而且很顺利。
两者对比,共同点在于:老师是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的。只有学生的练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吹奏的技巧。
不同点在于:学吹葫芦丝有内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才可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练习,效率是不一样的。
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讲得再多、再精彩,学生不练,也是浪费时间。你的任务应当如我指导学生吹葫芦丝一样,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就可以了,出错的时候,指点一下就成了。如果代替学生学习,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学生怎么有时间练习呢?
在班级管理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魏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蔡林森和崔其升——“先学后教,当堂检测”“10+35模式”让课堂变得轻松而高效,教师只要用十来分钟来点拨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练习2》教学反思 篇3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要求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而《借铅笔》就是一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际内容。
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组织者的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之一,一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故事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时请同桌学生扮演角色,练习说话,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在情感的支配下自觉地投入到借铅笔交际的练习中。教学中,我又以“小猫借剪刀时该怎么说”和“小兔还尺时该怎么说”为引子,请学生帮助小猫和小兔解决“说”的困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表现欲和助人为乐的'成功体验的需求。
从“口语交际”这一要求出发,我要求学生说话声音清楚,态度大方,并且通过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懂得向别人借东西的礼仪,学会说“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练习2》教学反思 篇4
“语文与生活”中的第一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第二项是试用歇后语填空;第三项是向课外延伸,试着用自己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
课前,我先让学生查工具书或向大人了解书中歇后语所包含的故事,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歇后语。
上课时我先出示书上的五条歇后语,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注意纠正读音、语气、语速、停顿等问题。提醒学生歇后语有自己独特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的歇后语的.小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讲给同学听。学生理解了这些歇后语的含义。这样学生从表面的词到故事再到内涵,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从文本到内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学到的歇后语,并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这样既加深了对歇后语的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练习2》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是计算练习课,如果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都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学困生思考还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并不是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法,而是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另我始料不及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特意设置了很多动态的效果,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教学内容外的动画上,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猜测着下一张幻灯片会出现怎么样的动画效果。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际教学中,太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干扰因素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