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字经》读后感

2025/08/2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均衡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识的精华,因材施教,并以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向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经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能够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可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一样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向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本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教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教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我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天天教我们唱读,读起来真的是琅琅上口。自从学校下发三字经那天起,我都在认真的读,理解其中的意思,三字经不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后人继续传承的。

《三字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讲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短短的36个子字,概括了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我想只有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和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和孩子的2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孟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搬了三次家,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孟子逃课,被孟母用断机杼的方法来教育他。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很重要,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天生调皮,活泼,好动,往往会犯下一些小错误,这时家长们就会打骂孩子,以至于孩子的心灵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和父母在心灵上产生沟通阻碍,孩子就会不想学习,厌学、怕学、慢慢的放弃自己。所以作为家长,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如此。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很优越,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认为是老师,学校的事,家长们都忙着去娱乐。不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不能体罚他的孩子,只要稍有体罚,动不动就对学校、老师兴师问罪。

不管怎样,我们只能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改进。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懒惰,要创新教法,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麻烦的精神,我觉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是为人师表,为人父母,应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才会增加一些说服力,只有这样,才会向真正的教育目标靠拢,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这么好呀,我翻开了滋养心灵的篇幅。

确实是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丰富。原来我基本是把这本书背下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孟子小时候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为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若逃学就像我剪断布匹一样,前功尽弃,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成为一代大儒,后人称为“亚圣”震撼吧,原来圣人小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那么的缺点,但孟母爱子教子的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便知道在冬天,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才让父亲去睡觉,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当做到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为父母做个什么呢。“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着,七篇止,讲道理,说仁义”,哦我算知道了《论语》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记载编辑而成,《孟子》是七篇,记录了孟子的事迹和言论,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谈道德伦理的道理,我原来知道这两个圣人和这两本书却不知道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这下算弄个明白了。接着“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农、和皇帝从这开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清太祖,领兵入关,平定各地的乱事,使百姓安定下来,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巩固多民族封建帝国,清朝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统皇帝时,清朝灭亡。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大致轮廓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确定了在好好的读几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离我们虽然有些远的伟人是如何尊师重道、严格自律、勤劳节俭、知错能改、中国历史发展也是我们的隗宝,让我们吸取经验并借鉴,不会重蹈覆辙,让我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