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

2025/08/2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 篇1

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分角色蓝度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课文cd

学生:课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收集有关叶子作用的资料

教材简析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我要的是葫芦》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本课主要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的理解。

全文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有个人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他每天都去看几次。第二自然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可一点也不在乎,只盯着葫芦,希望它快一点长大。第三自然段讲邻居劝他快点治虫,他认为自己要的是葫芦,蚜虫不用治。第四自然段讲叶子上的蚜虫变多了,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教学本课,应该知道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葫芦生长过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本科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自然段的第二、三句话讲葫芦藤上的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教学时,可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葫芦的藤、叶、花、果实的样子,抓住“细长”、“绿叶”、“小花”、“小葫芦”几个词语,图文对照理解二、三句话的意思。这个自然段第一、二句话中的“葫芦”指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互生,心脏形,开白色花;第三句中的“葫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教学时要让学生区别。“谢”在本课是脱落的意思。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挂”字形象地刻画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可采用换词比较法,把“挂”与“长”、“结”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形象性、准确性。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一心理活动说明种葫芦的人不明白蚜虫会影响葫芦的生长,所以他毫不在意。“盯着”写出了他看小葫芦时目光集中的样子,反映出他盼望葫芦快长大的心情。“自言自语”的话,说明他非常喜欢小葫芦,并对小葫芦寄予了美好的希望。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领会种葫芦人的满不在乎和期盼的心理。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从邻居的劝告能够看出,邻居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从种葫芦人回答的话看出,他仍然不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奇怪”一词进行讨论,体会对话的意思;还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尤其要指导学生朗读好感叹句、反问句,体会邻居和种葫芦人的不同内心活动。

种葫芦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这件事,说明了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教学时可围绕葫芦为什么落了展开讨论,弄清虫子—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的例子。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葫”声母是“h”,不是“f”;“芦”、“邻”是边音,“芦”在“葫芦”一词中应读轻声;“赛”是平舌音;“治”是翘舌音;“藤”、“盯”都是后鼻韵。“葫”、“芦”、“藤”都有“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记“藤”字。可用熟字换偏旁识记:哇—蛙、挂,赛—寒;“蚜”、“盯”都是形声字。

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 篇2

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新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学具准备:

《我要的是葫芦》交互型学习课件

学习片段设计: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课件课文插图部分。

2、学生小组讨论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生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生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落在地上。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观察得十分仔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和大家交流好吗?

生1: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种出来的?

生2: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生3、怎样才可以使小葫芦长大?

三、合作交流,共享收获

1、观看课件情境朗读部分,同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找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学生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其它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适时补充)

4、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长得很好。

生2: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葫芦哇!

师: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1:可爱。

生2、小葫芦和小娃娃一样惹人喜爱!

师:你能读出葫芦的可爱吗?

(指导学生朗读)

师: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就长出了小葫芦。

师: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小葫芦快点长大吧!

生2: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种葫芦的人得到了葫芦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没有。

生2: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葫芦都落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1: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生2:我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吗?

(指名学生读课文)

6、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带着葫芦为什么会落的疑问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展示课件课文导读部分。小组讨论:课件中的人说了些什么?各自的表情怎样?

生1: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期待)

生2: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着急)

生3: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惊讶、不懈)

(3)感悟句子:展示课件理解词句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A、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B、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你读懂了什么?和大家说说好吗?

生1:种葫芦的人很蠢。

生2:种葫芦的人不能光盯着葫芦,而应治一治蚜虫。

生3:邻居真诚地劝告种葫芦的人治蚜虫值得我们学习。

7、展示课件突破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讨论: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8、引导学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适时展示课件板书部分)

14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不要治

可爱的小葫变黄都落了

9、展示课件背景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拓展延伸部分启发引导:

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生1: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生2: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劝告。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生1:都是我不好,害得小葫芦都落了。

生2:我现在就去治蚜虫,葫芦还会长出来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向大家说说好吗?

生1: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致使虫害时常发生。

生2:鄱阳湖边的渔民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本课学习片段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感情朗读、情境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2、现代学习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此,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办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交互型学习课件,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交互型学习课件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学习目的。

设计评析: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习中,我组织学生利用交互型学习课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协作学习,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初步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知识的再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学习结构强调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状况,建立了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利用大量资料制作的交互型学习课件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可能。交互型学习课件犹如一桌桌丰盛的精神大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营养,它改变了因定、封闭、单调的传统学习模式,构建了变化、开放、多样的现代学习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 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 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 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 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三、合作、探究、识字。

6、 读了第四段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预设学生心理: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7、 请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在课文里找出为什么。哪组有发现?(让四人小组集体汇报,并出现相应的图片和动画,画出重点的词、句:“盯着”的意思。“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说什么。理解“奇怪”,为什么那个人会奇怪?邻居和那个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板书那个人错的地方:“不用治”,让叶子“生了蚜虫”,而且“虫更多了”。)

8、 认读二、三段的词语。

四、拓展与巩固。

1、 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预设学生的回答:1、叶子和果实有关系是很密切的。2、种果实一定不仅要浇水、施肥,还得捉虫才行。3、要虚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等)

2、 指点、展示:叶子和果实有联系,我们就要注意叶子上的虫;.写作业和考试成绩有联系,我们就按时完成好作业……(看.课件)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它?

3、 总结谈话。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以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一无所获。

五、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附板书:

7、我要的是葫芦

简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葫芦不用治 变黄都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