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爱您我的祖国》思政课教案

2025/08/2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我爱您我的祖国》思政课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我爱您我的祖国》思政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毖岜究紊字,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艄公”、“辽阔”、“明媚”、“开辟”等词。

2、庇枚痢⑺肌⑴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我的祖国》音乐磁带,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可租光碟)或收集了解有关抗美援朝及上甘岭战役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笔1952年10月,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了。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电影《上甘岭》中,炮火硝烟中的志愿军战士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

2、苯裉煳颐墙一起学习第32课——《我的祖国》。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二、批注课文题目,初读课文

1、倍杂谡飧鎏饽浚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对课文题目的了解批注在课文题目旁边。(本课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这首歌词是著名词作家乔羽所作。)

2、蹦慊瓜肓私庑┦裁茨兀堪涯阆肓私獾奈侍庖才注在课文题目旁边。

3、贝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

4、敝该分小节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5、笔每ㄆ抽读生字、新词。

6、逼攵量挝模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祖国”的?

三、细读课文,思、批结合

(一)学习一、二小节

1、逼攵烈弧⒍小节,结合批注谈谈你读懂了些什么。

2、痹诓幻靼椎牡胤阶魃吓注,全班交流。(字词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贝诱饬礁鲂诘拿栊粗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议一议,并把自己想象到的情境批注在课文旁边。(祖国的江河帆影飘动,百舸争流,希望的田野稻浪翻滚,一片丰收的景象。)

4、比班交流自己读后感受到的美景。根据学生的发言师相机出示展现祖国美景的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5、比绱嗣览龅淖婀,怎能不让志愿军战士们热爱,怎能不让他们思念,又怎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呢!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小节,表达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二)学习三、四小节

1、闭獠唤鍪且桓雒览龅淖婀,也是英雄的祖国。自由读三、四小节,边读边批注。

2、卑涯闩注的朗读后的收获和问题在小组内和伙伴交流。

3、蓖ü在小组内交流,你批注的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比班交流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如学生对“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提出疑问,师可借助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大干快上”、进行祖国建设的生动场景,帮助学生领会。)

5、卑讶班交流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

6、倍嘈问接懈星榈乩识寥、四小节。

(三)学习五、六小节

1、痹擞们懊“读、思、批”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主学习五、六小节。

2、比班交流自学所得,共同解决疑问。

3、倍嘈问接懈星榈乩识廖濉⒘小节。

四、再创情境,感情升华

1、泵览觥⑶看蠖又富有朝气的祖国唤起了志愿军战士浓浓的思念,滚滚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2、卑樗孀庞琶赖男律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比缃瘢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更美丽、更强大的英姿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对此,你有什么话想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说?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蓖ü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艄——稍、捎、梢、哨、消、悄辟——劈、壁、避、臂豺——材、财

2、绷废笆樾瓷字。

附:板书设计30我的祖国

美丽祖国强大英雄

《我爱您我的祖国》思政课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木兰诗》、《最后一课》、《石榴》等作品,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因而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这一主题班会。

2、通过回顾祖国历史(片段)之一,让学生体验在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中感人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3、通过模仿和视听,感悟爱国的深刻内涵,从而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与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二、活动准备

编制脚本、选好演员、排练。

三、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开始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第一版块——沧桑岁月。

班会主题版面出现(屏幕):

回顾历史,祖国因我们而欣慰;

脚踏实地,我们因祖国而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与祖国共腾飞;

(以及展示祖国各方面成就的图片。)

1、演讲者演讲(渲染气氛)(大屏幕打出四个大字:“苍桑岁月”,后出现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图片。)

2、小合唱《在松花江上》引入音乐剧。

学生: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家族的故事。故事开始在六十年前,听奶奶说,我爷爷的家庭是一个很兴旺的家庭,可是爷爷为了自己的理想,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音乐剧: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一幕。在国、家之间作出义无返顾的抉择:父子争吵。(以旧上海图片做背景,表明爷爷家庭背景)小合唱《红星照我去战斗》。

学生:我的爷爷参军了,那时的爷爷是个好勇敢的战士,不久便荣升连长,可是,在一次战斗中爷爷受伤了,于是……

(配合小合唱,部队前进的图像,表明爷爷从军),爷爷受伤(配以激烈战争的图片,衬托爷爷受伤),半月后与奶奶相识(战争时期医院做背景,表明爷爷入院)

学生:这就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在爷爷和奶奶的渐渐远去的背影中插入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4、小合唱《东方红》结束第一块(开国大典图片,表明建国)。

学生: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走入了一个建设自己家园的新时期,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领路人,改革开放的

文明礼貌?d中学生必备的品德

班会目的:

1、认识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深刻理解在新时期作为一名中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

3、从自身做起,做文明中学生。

准备过程:

1、召开干部会,确定班会内容和主题;

2、从同学的建议中确定班会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3、干部分工负责,组织同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每人设计一版文明礼貌小报,要图文并茂;

5、参与一次“我把礼貌送他人”社会实践活动。

教室布置:

1、黑板书写班会主题;

2、壁报展示同学设计的小报;

3、每人找一句关于文明礼貌的格言或名句书写成彩条张贴在教室内。

班会形式: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讲故事、演小品、说相声、录相挑错等。

班会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您好!尊敬的音符,连心的暖流。

乙::谢谢!知情达理,真挚诚恳。

甲:对不起!道德的尺度,灵魂的水准。

乙::没关系!善于宽容,修养很深。

甲:再见!今天的分别,明天的重逢。

甲:有人说“礼貌是通往友好关系的桥梁”,也有人形容说“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乙::在当今文明社会里,人们不仅把文明礼貌作为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尺度看待,而且当作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樗。礼貌是青年人应有的修养,更是(甲忆合)中学生必备的品德。班“文明礼貌?d中学生必备的品德”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中国素称“礼仪之邦”,那么,让我们先回到历史中,做一番关于文明礼貌的巡礼吧。请听古人礼仪风范故事。

1、廉蔺交欢;

2、张良纳履。

乙:从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礼仪的作用之在,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张良的敬人,感动了老者,并认为他“孺子可教”,送给他《太公兵法》,使他日后得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蔺相如的谦让有礼,感动了老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之合,使赵国强大起来。

我们从古人那里是否应得到一些启发呢?

礼貌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而这种心理需求,是正如越时代的,是永存的。而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可堪称是表率和典范。请听周总理在外交中运用高超的体势语的故事。

故事梗概: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叛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议室不期而遇,周恩来出人意料地向杜勒斯伸出手去。杜勒斯竟然不知所措,逃也似地走出门外。周恩来处变不惊,高雅地耸耸肩,风度十足地举起他的双手。这无与伦比的体势语,令在场的人深感钦佩,许多外国人认为,这位“穿便鞋”的中国人在这种突变的场合下表现得非常之高贵。

在交往中,周恩来运用最多的体势语是握手。他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的握手,常常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深深打动人们的心。1945年8月,与国民党士兵的握手,访印时,与新德里中国大使馆雇用的所谓“贱民”握手等,他的平易近人的态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人。

周总理一举手,一投足都独具魅力。真可谓:举手投足皆潇洒。一颦一笑尽感人。而这一切,正是他伟大的人格,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甲:周总理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礼仪优良传统方面成为大家的榜样。他的风度和魅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人修养的结果。他在南开上学时,南开中学教学竖立一面镜子,上有40字的镜铭,周恩来以此作为自己言谈举止的规范,致使他光辉的一生中能永葆举世公认的优美风度。这40字镜铭是:“面九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乙::这40字可以说是当年南开学生的礼仪规范,那么作为现代的中学生,又有哪些礼仪常规呢?(通过提问的方式明确《北京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十条的内容)

第一条:参加升国旗仪式,衣着整洁,脱帽肃立,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严肃、准确、声音洪亮。

第二条: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甲: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作为21世纪首都北京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礼仪表演。(将坐、站、行等姿势,微笑、鞠躬、握手、右行礼让等体态语言排成规范的'表演形式,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美)。

乙: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爱人以礼貌相等的人们喜悦”。从刚才的礼仪表演中我们深入地俯了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有些同学却不能做到以礼待人,根据有些同学出现的不讲文明、不注重礼貌的现象,我们排成了一个系列短剧,编剧、导演、摄影、表演都是本班同学。请我们大家仔细看录相的内容,用挑错误的方式找出录相中哪能些行为不符合中学生礼仪方面的要求。短剧涉及到同学在文明礼貌方面不足之处有:往椅子管缝里塞口香糖、随地乱扔废弃物、碰掉同学的书不捡不道歉、见到都是不叫、去都是办公室不喊报告且在办公室中旁若无人高声谈笑,不经允许动别人东西,楼道里不知右行礼让、递送或接受物品不起立,不用双手等现象。

甲:看礼仪表演和短剧中不文明的行为,两相对比,我们就知道了什么叫美,什么叫丑。

甲:2010年,要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如果要问,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人人都应做,也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是什么?就是两字“礼仪”。?d?d礼节礼貌;仪表仪态,涉外交际有“五不问”,你知道这五不问是什么吗?

不问年龄,不问婚否,不问经历,不问收入,不问住址。

乙:北京是对外的窗口,作为首都的中学生我们仅要学习中小学生的礼仪规范,也应对处国朋友的礼仪习惯有所了解,不然如果发生误会,好心也会变坏事,请听相声《见面礼》,在相声结束后,我们要向大家提出一些关于相声内容的问题,并有小奖品发放,希望每位同学都莫失良机。

相声的内容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在见面打招呼这一方面的不同习俗和表现。通过相声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同学介绍;丰富同学的知识面,并切实能在对外交往中得以应用。

甲:是我们班公认的课本剧的编剧,和他搭档的几位同学也成了我们班的笑星,在今天这个班会上,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节目呢?请看小品《谁是优胜者》。

小品内容梗概:在一场争夺文明礼貌标兵比赛中,通过笔试和口答马无德和冯聪明获得了决胜权。另两位被淘汰的选手在评委的要求下决定采用设置情境的方式对二者加以考验,情境一是盲人过马路和找钱包,情境二是小孩需要帮助。通过两个人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让大家捧腹大笑的同时选出优胜者。

乙:在班子会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一次“我把礼貌送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今天是活动验收的时候,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为什么做这件事?过程是什么?你有何感受?)

甲: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礼貌待人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如果我们把这一次活动变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永远的活动我们就会感到明天会更好。亲爱的朋友,我们中华民族能创造出闻名于世的古代文明,也一定能攀登上现代文明的巅峰,而一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是这个巅峰上具有时代标记的光辉。我们是“礼仪之邦”的新一代,更将会成为彬彬有礼的高尚的现代人。让我们大家一起唱《明天会更好》。

在高亢的歌声中主题班会结束。

班主任小结:

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际矛盾的缓冲器一位外国哲人形象地比喻说:礼貌像是汽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反过来,不讲礼貌、粗鲁不逊,就会招人怨恨,与人疏远,失去朋友和机会。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将在我们手中得到传承,礼貌代表着文明,它望远不会过明,因为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需要。

班会结束

附:名人名篇谈礼仪,《礼仪常规》

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喜悦。

孟德斯鸠

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天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培根

语言之美,穆穆皇皇。(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

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

《我爱您我的祖国》思政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声乐作品的魅力。

2、初步感知复拍子的音乐律动,感受不同唱法对同一声乐作品的诠释。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树方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感受祖国的伟大。

2、初听歌曲,体验情感(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之情)

3、感受旋律的美

感受变换拍子的特点(6/8,9/8了解复折子子,体会音乐的韵律感和起伏感)

辨识音乐结构特点(AB两个部分组成的`二部曲式)

感受歌词的美(是一首诗)

4、感受不同唱法所展现的美(美声、民族、流行)

《我爱您我的祖国》思政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情感目标: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2.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